没有捷径
2009-09-04
中国图书走出去
韩浩月
9月3日-7日,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仍有1600余家国内外出版企业参加,数量与上届大致相当。本届博览会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帮助中国图书走出去搭建平台。
中外图书贸易逆差曾经令人十分尴尬,有媒体报道这个数字高达1∶10,中国图书迟迟走不出去的原因,曾被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总结为“归根结底是翻译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比翻译更大的问题是推广,是“走出去”的决心不够坚定,意识不够强烈,渠道不够多元。近年来,中国政府意识到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尤其在图书出口这方面,加大了引导性,并予以资金支持,这形成了国内图书企业“向外摊饼”的强大助推力,中外图书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甚至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次实现了图书贸易顺差。
江苏、江西、四川……媒体上相继传来几个省市图书贸易出现顺差的好消息,但事实上,这种局部的利好并不意味着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困境已解。中国图书还没有在世界上形成品牌号召力,迄今为止,中国图书出口发生的最大一件新闻,还是2005年我国首次被买走全球英文版权的《狼图腾》。自此之后,很少有类似消息能进入大众视野。联想到国内连续多年炒作外版畅销书的现象,这种对比很是令人黯然。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增加,得益于展示和贸易渠道的拓展,但中国有价值的主流文学,并没有借助这些渠道被真正地介绍出去。国产电影曾经主打过一阵子“本土特色牌”,在拿了一些电影奖项、满足了国外观众的猎奇心理后,已经吸引不了多少注意力了。同理,如果中国图书在内容上不具备世界性的吸引力,同样走不了太远。一个国家的文艺产品有没有吸引力,与这个国家的国力是否强盛和世界话语权的多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图书走出去的困境暂时还难以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