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小国比大国更容易获得
2009-09-04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官员谈甲流的现状及对策
保持对甲流的警惕非常重要
本报记者 王 娜
短短一个月,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两国总统先后确诊染上甲型H1N1流感,日本、泰国、美国等地甲流疫情迅速传播,全球死亡病例超过2000例……诸多消息,让人们无法再对甲流掉以轻心。自今年3月开始,来自新加坡的陈蔚云女士担任世卫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闻官,她9月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卫判断疫情还会持续一两年,让民众持续对甲流病毒保持警惕是非常重要的。
环球时报:甲流疫情传播速度快到什么程度?世卫组织定的警戒级别近期会改变吗?今年秋冬季会不会形成甲流大流行?病毒会出现变异吗?
陈蔚云:自今年4月出现首例甲流病例报告以来,世卫组织所辖的全球6大地区已共报告20.9万感染病例和2185例死亡病例。由于一些国家已无须向世卫汇报新增病例,真实感染的人数应该比这个数据要高得多。今年6月11日,世卫组织将此次流感警戒级别从5级提高到6级,并宣布H1N1“流感大流行”的到来。6级警戒级别是最高警戒级别,目前不会改变。
世卫组织认为在世界人口占大多数的北半球,随着冬季和流感季节即将来临,感染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多。目前该病毒还没有变异迹象,但由于流感病毒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非常多变,我们无法预知它到底会如何演变,也不知道它对人类的影响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严密监控感染病例的意义十分重要。
环球时报:警戒级别升成6级后,世界似乎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下一步应对甲流疫情,是要完全靠单个国家的自觉行动,还是需要国际社会采取更多的强制性措施?
陈蔚云:世卫组织要求各国和各地区针对目前的形势来调整现行的流感应对方案,
哥斯达黎加驻华大使布尔格斯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本报记者 魏 莱
哥斯达黎加驻华大使安冬尼奥·布尔格斯先生。 魏莱摄
今年7月初,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对世界上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幸福星球指数”排名,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中小型国家,前10名的国家中有9个来自拉美,其中哥斯达黎加被列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在同一排名中,中国大陆位列第20位,美国仅排第114位。哥斯达黎加两年前才与中国建交,作为中哥建交后首位驻华大使,安东尼奥·布尔格斯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他的“最幸福国家”时显然充满骄傲。不过,他也坦承,一个人口只有450万的小国比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更容易获得这种幸福,而根据他观察,中国人的幸福感正在提高。
环球时报:您的国家刚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哥斯达黎加哪些地方让您感觉最幸福?
布尔格斯大使:幸福是一种态度。具体而言,哥斯达黎加政治稳定,推行以人为本的政策,甚至没有国防军队。全国识字率在90%以上,实行了60多年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人均生命预期近80岁,实实在在地讲,所谓幸福就是人民的生活安全感比较强。这恐怕也是哥斯达黎加人民喜爱自己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哥斯达黎加的纬度与中国海南岛差不多,气候非常好,国家也特别重视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工作之余,人们会到景色秀丽的海边和山林中享受音乐,跳拉丁舞。如果拿中国和哥斯达黎加做比较,我们首先要看到中国是个大国,在一个人口只有450万的小国和一个人口有13亿的大国之间比较幸福感,小国更有便利条件。在中国,我观察到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高与改善。
环球时报:国民的幸福感和教育有没有关系?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特别感到骄傲的数字吗?
布尔格斯大使:中国人对教育改变贫穷的认识应当比我更深刻。我们国家并不是发达国家,但我们的法律规定政府必须拿出GDP的8-9%投入到教育事业,这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环球时报:中哥仅有两年的建交史,您是第一位驻华大使,比较这两个国家,这两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布尔格斯大使: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两国走得更近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我们和中国1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协议。在商业方面,我们与中国正在磋商自由贸易协议的实施细节。我们与中国政府之间还有13项内容丰富的合作协议。我们现在正落实这些协议,而不是说“空话”。
过去两年,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我认为中国对两件事情的应对意义非凡。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二是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两件事不仅加强了中国国内的团结,同时也让国际社会体会到了中国的团结。我们注意到,中国考虑问题不仅从自身内部利益考虑,还会顾及他国利益,这样从外部考虑的思维方法今后会给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带来更大的话语权。
环球时报:我听说,现在很多哥斯达黎加人希望学习中文,希望了解中国,您知道他们目前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与渠道了解中国?
布尔格斯大使:虽然我们两国建交才两年,但事实上两国有交往两百多年的历史记载。我们国家中有3%的华裔人口。从政府到大学,每个重要行业都有华裔的身影。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裔职业宇航员就出生在哥斯达黎加。越来越多的哥斯达黎加人希望了解中国,我的3个女儿也在学习中文,其中一个在北京的国际学校学,另外两个在哥斯达黎加学。哥斯达黎加非常缺乏好的汉语教师。我们的老百姓可以同时收看美国的CNN、英国的BBC和中国的CCTV。互联网在哥斯达黎加也非常普遍,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环球时报:中哥正在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您认为这对两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有多大影响?有人认为,中国人太勤奋了,会对习惯了慢节奏生活的哥斯达黎加人造成一定压力,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布尔格斯大使:我觉得,中国人和哥斯达黎加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因为大家是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按照不同的分工参与世界经济,所以不会带来冲突。
与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不同,我们没有大量的铜和铝,虽然我们的海域应该也有石油,但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我们不愿意开采。相反,我们更重视通过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30年前的哥斯达黎加只能出口香蕉、咖啡和可可,但今天我们可以出口成千上万种产品。上世纪80年代,我们必须生产纺织品,但经过发展,我们发现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现在哥斯达黎加就不会在纺织业上和中国有竞争,因此谈不上中国人会带给我们压力。30年前,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发展旅游业,现在哥斯达黎加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就是另一个“夏威夷”。
环球时报:有人说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最“绿色”的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推荐给中国吗?
布尔格斯大使: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愿意与中国合作分享。不过,恕我直言,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中国必须首先和自己“妥协”,坚定什么是更重要的,然后才能谈上和其他国家合作,按照国际法的规则推行中国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