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都爱拍建国电影

2009-09-04

环球时报 2009-09-04
关键词:大革命建国好莱坞

好莱坞关注平民视角 前苏联讴歌英雄精神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电影《爱国者》、《天安门》、《法国大革命》海报

电影《天安门》3日在全国公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红色电影月”序幕。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谍战大片《风声》等多部主旋律献礼片都将于9月亮相。有位国内影星说,像《建国大业》这样能够汇聚如此多明星来拍摄建国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肯定是不可能的。外国也有不少拍摄跟建国历史相关的大片,但是影片的视角各不相同。

好莱坞大不钟情于歌颂伟人

我们习惯于好莱坞大片中的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华丽夸张的视听特效,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对于好莱坞模式下美国历史传记片的关注恐怕相当有限。由于每年美国国庆日正值暑期票房的最高潮,所以唯利是图的好莱坞是从来不会把严肃的历史片放到这一档期上映的,因此也没有“国庆献礼片”这一说法。其实看看这几年美国国庆档期的电影,跟建国内容搭边的要算梅尔·吉布森的《爱国者》,不过这也是一部戏说式的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平民英雄的故事,梅尔·吉布森饰演的农民本杰明·马丁从不愿参战到被逼参战,最终率领民兵军队,符合美国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定义。影片中其实对独立战争这一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大人物们并没有大书特书,反而着墨于英勇的美利坚人民保家卫国的故事,符合好莱坞的一贯做法。

默片时代票房突破1000万美元的著名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倒很像一部讲述建国事业的影片。不过种族主义色彩极强的本片其实反映了上世纪初美国白人社会的部分思想,就像休斯敦大学电影史学者史蒂芬·明茨说的那样,这部影片传递的政治讯息其实就是:南北战争后的重建是一场大灾难,黑人永远不可能平等整合于白人社会之中,三K党的暴力行为则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这样的影片,在今天的好莱坞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反思类的《拯救大兵瑞恩》和《生于七月四日》才会被人铭记,毕竟在好莱坞,还是市场说了算。

法国大革命是历史大片焦点

对于法国人来说,回顾以法国大革命为焦点的影片,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和阿贝尔·冈斯都曾涉及过这个题材,前者1937年的代表作《马赛曲》虽然拍摄于黑白早期,但其成熟的电影语言一直影响后人。二战之后到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又拍摄了一些关于大革命的影片,其中真正意义的“建国大片”,当属1989年版的《法国大革命》。这部由罗伯特·昂立科和理查·赫福朗共同执导的“正式官方电影”,分为“光明的岁月”和“可怕的岁月”上下两部,共五个多小时,以严肃的历史态度回顾了1789-1792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也是当时的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建国二百周年,投入巨资和人力拍摄的大项目,作为一个历史人文工程,而不考虑商业上的回报。至于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影片就数不胜数了。虽然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但关于这个“国”的概念,历史学家和电影人都已争论很久了。上世纪30年代,60年代的以及80年代后的新史观,造成了对“建国电影”的不同理解,新一代电影人也将重新阐释那个革命年代。

史诗大片充满英雄气概

苏联拍摄较多的就是战争题材的大片。如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的优秀代表作《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列宁在波兰》等影片。军事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阿尔及利亚是非洲电影大国。1966年,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合拍了《阿尔及尔之战》一片,用“半纪录片”的形式和白描的手法,反映了阿尔及利亚人反抗并驱逐法国殖民者的历史场景,该片一推出就获得国际性轰动,赢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和一系列全球性荣誉,却让法国人看得黯然神伤,戴高乐总统直言“不忍看这部片子”,该片在法国一直被禁演到1971年。前南斯拉夫的“大题材片”曾充满了史诗般的英雄气概,如《苏杰斯卡战役》、《六十七天》都是铁托时代具有强烈感染力、反映二战历史的著名献礼片。越南在2006年拍摄了一部名为《奠边府》的巨片(该国历史上最大投资的影片),这部片是典型的“献礼片”,用传统的苏联式史诗场景,歌颂了当年越南人民军全歼奠边府法军、从而奠定抗法战争胜利基础的丰功伟绩。▲

猜你喜欢

大革命建国好莱坞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CRAZY RICH ASIANS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
抗战雕塑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