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作家密集出书解析
2009-09-04
1949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孟 甲
龙应台出书回忆1949。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近日推出了一部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通过平凡百姓的口述,重新凝视1949年的流离战乱,回首那个改变全球华人命运的年代。最近一个时期,以1949年为重要节点,许多台湾作家都推出了专门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各个剖面、各种立场来解析远去的那段历史,还原两岸同胞之间曾经有过的“恩仇”。
据台湾《中国时报》3日报道,龙应台2日在台北举行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书发表会,她扶着几位满头白发的长辈一同出席,他们是这本书的主角,也是她在写作过程亲自采访过的人物——12岁就从家乡舟山被抓上船,成了少年兵的桑品载;从日军战俘营幸存下来的老兵李维恂;从抗日战争打到国共内战的林精武。
1949年已经远去,今天台湾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已经不关心过去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但是对上了年纪的台湾人来说,记忆却如此清晰。今年以来,以“1949”为主题的书,在台湾接二连三地推出,资深媒体人林博文将专栏文章结集而成《1949石破天惊的一年》、《1949浪淘尽英雄人物》。在这两本书中他从知识分子的角度看蒋介石的败退、朝鲜战争,两岸以及国际政治舞台上来去的人物。吴锦勋的访谈文集《台湾,请听我说——压抑的、裂变的、再生的60年》,则邀请了胡乃元、星云大师等17位台湾不同领域、世代和文化背景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纪实笔调,书写他们的生命故事。在书中,小提琴家胡乃元首度披露父亲遭遇白色恐怖的经历,星云大师亲述在日本密会分隔60年的母亲,却听不懂母亲的扬州话,借此勾勒出一甲子历史的复杂情绪。此外,历史学者林桶法则推出《1949大撤退》,详尽地记述了当年“国民政府”迁台经过等事件。
与此同时台湾的报章杂志也开辟专栏或者征集图片,比如台湾《联合报》就推出“1949一甲子”特刊,反映普通民众在1949年的际遇,探讨当年国民党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原因,以大篇幅展现大陆这60年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台湾《中国时报》9月2日起连续两天推出整版专题报道“1949:一甲子的省思”。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李明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对台湾人来说,对1949年感受刻骨铭心的绝大多数是台湾的“外省人”,那一年前后从大陆涌向台湾的20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离乡背井远涉海外,对前途充满了疑惧与恐慌,那种被遗弃与放逐的凄凉,是至今许多“外省子弟”都深刻拓印在骨子里。但是对台湾的“本省人”来说,1949年的印象就较为轻微,反倒是发生“2·28事件”的年代,对他们来说那才是“骨子里的记忆”。还有岛内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年从大陆“逃”到台湾的“外省人”,回首前尘,他们的感觉就像一场梦,充满了辛酸苦涩。60年来他们从“反攻大陆”,到在台湾“安身立命”,走过了曲折颠簸的心路历程。60年过去,他们已经不想再去探究是非,只希望过去那样的离乱不要再在中国人身上发生,因为这是国家、民族的伤痛。两岸本就是手足兄弟,应该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对于一度认为200万“外省军政人员”仓促来台,打乱了他们生活秩序的部分“本省人”来说,他们也逐渐接受、包容,并且承认几十年来,大家已经相互融合成为“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