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结算:人民币试水国际化
2009-09-03秦磊
秦 磊
人民币国际化或许只是一个幌子,短期目标主要是为了扶持境内出口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
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近3个月后,该项工作终于得以正式启动。
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次日,又公布了相关细则。7月6日,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从中银香港汇往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同一天,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分别与境外合作银行,完成了其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目前,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以及东莞,境外试点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首批试点企业共计400家。在当前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出,被认为是为了扶持境内出口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同时也被视为喧哗已久的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试水。
出口企业受益
专家表示,企业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毫无疑问,将是直接受益者。对境内的试点企业来说,又多了一种币值稳定的货币选择,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国际贸易。
中国进出口企业通常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结算,但由此带来的汇率风险往往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累计达20%左右,尤其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汇价的大幅波动已使中国相关外贸类企业遭受了汇率变化带来的较大冲击。
试点之后,在跨境贸易中采取人民币结算,企业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举例来说,以美元结算时,某企业购买一笔100万美元的货物,即时汇率为6.8,购货时的财务成本为680万元人民币。10天后货物运达时,即时汇率为7,企业实际需支付的成本则为700万元人民币。如果现在以人民币结算,企业可直接支付680万元人民币的货款,无需担心后期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除了规避汇率风险之外,企业还可节省交易成本。以企业出口开具信用证为例,一般开信用证需支出1.5个点,结汇需要支出1个点,对外汇进行套期保值,还要支付成本。综合起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为企业降低3%-5%的出口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企业锁定成本和收益,在长期财务规划上掌握主动权。此外,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还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和外债额度管理,无论是进口或者出口,企业均无需提供外汇核销单,出口货物仍能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的贸易成本有所减低,贸易效率也有所提高。
而境外企业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汇率风险。此外,中国的企业更愿意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如果境外企业能够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在合同谈判时增强话语权。
香港《文汇报》报道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发挥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有助减少企业成本,减缓中国外贸下滑的压力;二是有助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三是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上述报道没有点到的则是,对于刚刚提出建设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的上海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亦影响深远。未来人民币结算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结算和清算中心。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也将逐渐增强。
人民币图谋国际化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人民币从计价货币上升为结算货币,同时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继续加深,是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步。
自去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遭受到美元贬值和外需走软的折磨,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突破2万亿美元)和高度外部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迫使中国必须尝试摆脱对美元的惯性依赖。
今年4月,20国集团(G20)伦敦金融峰会前夕,中国央行网站刊发了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建议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用途,以创建一种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欧盟、俄罗斯、印度等也相继发出呼吁,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终结美元独霸的时代。
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不可能很快削弱。在国际储备方面,美元资产的比重一直处于绝对优势。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外汇储备合计67130亿美元,其中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的达42130亿美元,占比达62.8%。美国在IMF拥有超过15%的投票权,可以一票否决IMF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任何重要提案。
上海《每日经济新闻》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与拥护SDR相比,以人民币结算开始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要靠谱得多。
她分析称,中国需要拥有安全的储备资产,SDR可能成为超级储备货币,但“要有刘翔一般的跨栏水准”。如各国之间的协调成本会居高不下;收支盈余的国家是否愿意交出储备由国际组织支配,也是一个难题;在公平的SDR建立之前,要改变美国主导世行、欧洲主导IMF的局面更是困难;更重要的是,SDR的核心还是美元。
因此,求人不如求己,开放的心态与自立的态度并行,才能游刃有余。一方面呼吁建立更公平的全球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
事实上,此前央行高层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改革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当下应扩大SDR,同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中国央行先后同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从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到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图正悄然展开。
专家用两个“三步走”刻画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图。一是地域的“三步走”,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将来人民币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人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
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配合地域的“三步走”,人民币可依次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和区域性的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
“皇帝的新装”?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登专栏撰稿人崔宇的文章认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还是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上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或许只是一个幌子,至少不是短期目标,而短期目标主要是为了扶持境内出口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
所谓货币国际化,直接一点,就是“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这个道理和“打白条”差不多。只不过要想让全世界都对“白条”趋之若鹜,并不容易,这需要依赖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建立起来的“国家信用”。而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货币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市场自发的选择,而中国政府目前推出的货币互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路径有些混乱而且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市场能否接受并不乐观。
文章称,其实,货币互换的初衷同人民币国际化并无太多关联。传统的货币互换作为一种债务以及利率的交换,是为了规避未来债务升值的对赌,而中国央行与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脱离了这一规则,只是把别国货币作为质押物留在央行,而把人民币注入对方金融体系充当贸易结算的货币,这只是为了解一个燃眉之急,使其他国家在美元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口中国产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