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开发商笑到最后
2009-09-03
徐康宁
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生活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居民除了希望危机快点过去,也期盼国内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以便符合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力。但是,绝大多数人失望了,房价只是降了一点点,很快又迅速回升了,多数城市的房价还在继续上涨。目前经济还没真正有回暖,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高于危机前的水平。用一些国际人士的话讲,用在纽约买房的钱在上海买不到同等的楼盘。中国房价之高已经有悖常理。
房价过高,老百姓一直有意见,政府也常说要整顿市场,压抑房价,但始终不见效果。每次政府干预市场时,开发商一点也不紧张,仍然从容拿地,高价销售,赚取高额利润。不管是危机前还是危机后,笑到最后的总是开发商。
中国的房价是一个特殊现象,房价不断被推高成了顽症,背后有极其复杂的原因。
首先应当承认,中国房价上涨有市场刚性需求的原因。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住房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估计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而目前才4亿左右,这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城市化浪潮。在别的国家看已经是过多的楼盘,但在中国却可以比较容易地消化掉。
但是,这种巨大市场需求的背后也有不正常的因素,导致需求缺乏真实性,产生不小的泡沫。首先是炒房成风。不少个人和集团成批地买房和卖房,其中有的是既得利益者。笔者在一位开发商处了解到,有一个地方的村子因城市扩大搞拆迁开发,村长掌握信息,一口气买了20套房子,等着涨价。其次是开发商利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机会,故意制造房源紧张状况,或囤积房子捂盘惜售,诱使需求人为放大。
再次,也有买房者自身不够成熟,住房消费存在一定的误区。熟悉国内外住房市场的人都知道,中国城市的住宅消费水平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例如,与韩国相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他们,但居住水平已经在他们之上。韩国首尔的成套住房多数在100平方米以下(我国建设部制定的90平方米住宅标准也是参考了这一情况),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均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35平方米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住房消费已经有点超前了。这当然是指总体的平均水平,没有把故意炒房的因素放在内。
开发商在市场中总是能笑到最后,还因为他们是一个强势群体,左右市场的力量很大。开发商是卖房的,消费者是买房的,买卖双方处于一个博弈的关系。买房者希望房价能低一点,符合自己的购买力;卖房者总是想把房价卖高一点,多赚一点利润。究竟房价几何,取决于双方在市场中的博弈力量。现在房价越推越高,显然是开发商在博弈中取胜。如果没有市场的约束规制,开发商可以把他们的博弈能力放大到无穷大。在中国,房地产的地段、信息、买卖条款几乎都被开发商所垄断,甚至连价格,买房者都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在开发商面前,买房者是相当的弱势。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房地产市场中缺乏相应的约束规制,以至于造成开发商无比强势。首先是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够。在不少地方,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链,地方政府就是这个利益链的重要一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房地产业,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说要抑制房价,另一方面又指望房价涨收入增,所以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暗中推动房价,以至于出现房地产局长称谁降价向谁问罪的新闻(事后发现该局长为腐败分子)。
其次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利用公信力甚至公权力影响市场,助涨房价。中石油低价“团购”北京楼盘,用的是公信力;一些地方政府以极低的价格出让土地,换来开发商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然后把基础设施的成本摊入房价,用的是公权力。
第三是市场噪音太多,干扰市场正常秩序。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为买房者说话的声音太小,替开发商说话的声音极其洪亮,主导舆论,误导需求。许多媒体起了很坏的作用,只要有广告收入,就为开发商“吹喇叭、抬轿子”,甚至用“新闻曝光”逼迫开发商做广告,有了广告,“曝光”就没有下文了。实际上,一些城市的房价之高,是开发商、地方政府以及媒体“合谋”的结果,不斩断这种利益链,“合谋”就不会停止。
房价高企,开发商一直在笑,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利益集团也在暗暗发笑,若买房者始终笑不起来,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之间就有相当的距离。▲(作者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