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实验研究

2009-09-03

电影文学 2009年13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实验研究

徐 蔓

[摘要]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本文首先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电视音乐的功能,并对审美功能进行了总结性分析。接下来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软件分析出电视音乐审美功能在不同影片、不同类型审美人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

目前,大多数研究关于“电影音乐”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关注的内容更侧重于“电影音乐”的功能上。

由一百八十多位电影界专家、学者集体编撰,历时两年十个月编撰而成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将电影音乐的功能总结为以下六种:

1,抒情

电影音乐能够很好的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音乐的特点在于可相对精确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

2,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用以深化视觉效果。它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气氛,也可以用来贯串全片。对后者,音乐不是简单地重复画面上的视觉效果。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的局部渲染气氛。

3,评论

在影片中用音乐来表达创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同意、喜欢、厌恶、气愤等。

4,描绘

描绘性音乐是对画面中运动性、动作性的事物和情境做某种描绘的音乐,对视觉形象进行强调和渲染。例如,在“狮子王”第一部中,辛巴和娜娜闯入了大象墓园。在他们被土狼追赶的过程中,观众的感觉会随着他们的奔跑而紧张,此时交响乐队由弦乐队演奏出节奏快速、下行的旋律,并伴随着管乐队和打击乐器制造出紧张气氛,符合了当时观众此时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描述。

5,剧作功能

有的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去。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首具有剧作功能的电影歌曲。

6,连贯作用

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多场戏。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或者经变化后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纽带的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感受。

从以上可以看出,电影音乐的功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归根结底,电影音乐的功能还是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剧情。能够完全刻画剧中人的性格,使观众能够在观看中感觉到影片与音乐的良好配合。这样,电影音乐就有了审美功能。

曹红艳、张银生、刘金刚认为电影音乐可以结合电影内容以及剧情进行情感阐释和人物刻画,可以采用直接强化画面表现力的方法或者采用渲染、暗喻式的表现手法,实现与影片的整体表现方式相配合,增加剧情内容的表现力,对场景氛围进行烘托,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

孔晓飞认为电影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日益引起音乐学家的重视。从美学视角看,观众欣赏电影及电影音乐之间是—个互动的过程。从这个过程看,电影音乐具有非倾向性功能、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三个层次的功能。根据这三个层次,可以对电影音乐功能问题予以新的阐释。

黄烨认为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方面。电影音乐审美功能的开发依赖一定的条件。审美地位的确认、审美规律的认识、审美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隆强认为采取电影音乐渲染功能的心理实验来对电影音乐的渲染功能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审美主体对电影音乐渲染功能直接肯定作用。

本文首先采取隆强使用的心理学检验方法对电影音乐审美功能的实验分析,提出三个假设:

H1:电影音乐能够让被测者感觉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H2:不同电影情况下被测者感觉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有显著差异;H3:不同类型的被测者感觉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二、电影音乐审美功能的实验分析

1,研究目的

本实验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到底存在否。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电影音乐能否进行剧情情感阐释和电影音乐是否准确地进行剧情情感阐释。实验假设为:电影音乐发挥了审美功能,能够准确地阐释剧情情感,并且在各类人群中,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有何差异。

2,研究过程

(1)研究材料选取。本研究的素材是关于电影音乐发挥审美功能的电影材料:电影《暖春》和《少年犯》中选取。《暖春》中背景音乐给整个影片带来了一种悲凉的基调。能使观众体会到主人公小花的悲凉心境,使审美主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中一段音乐每一位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记忆犹新,片中对音乐的运用采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以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行为,反映了中国千百万军民的悲惨遭遇,突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以及其魔鬼面目。

(2)流程。在让被测者观看影片《暖春》后,让被试者回答1~3个题目,这3道题针对电影《暖春》的电影片段而设计,主要考察电影音乐与画面匹配与否、音乐是否让人身临其境和对于该片段是否认为音乐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

隔半小时后,继续播放影片《少年犯》的片段,让被试者回答4—6小题。4~6小题根据影片《少年犯》的电影片段设计,主要考察电影音乐与画面匹配与否、音乐是否让人身临其境和对于该片段是否认为音乐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

(3)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根据隆强的分析方法,根据被试选择的答案,对应“1”“0”值,“1”代表与假设一致,“0”代表与假设不一致。在这lO个题中,选择“是”表示与实验假设相符,记“1”,选择“否”表示与实验假设不一致,记“0”。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相关样本的符号检验法)进行统计:根据“1”“0”的个数查“符号检验表”判断统计结果的显著性,确定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最后运用百分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l3,O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1)被测样本总体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状况

从1—6题,大多数被测对象认为电影音乐与画面匹配、音乐让人身临其境和对于该片段认为音乐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假设Hl通过检验。

(2)不同电影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

在平均数方面,《暖春》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少年犯》,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吗?下面进行方差分析。

对两个电影的被试者回答问卷得分情况的显著性差异比较,用F检验来推断做方差分析,检验三份问卷的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F>2的话,则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计算,F=10.687。且P检验值<0.001。于是根据F值表检验统计决断规则,表明《暖春》和《少年犯》两次被试者回答的两份问卷分析结果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这表明,《暖春》

相比《少年犯》,音乐更能显示音画结合对被测者理解电影情感有促进作用,有更好的审美功能。假设1-12通过检验。

(3)不同类型被测者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

在平均数方面,得分依次为:学校>政府机关>企业。再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根据计算,F=5.678,且P检验值<0.001。于是根据F值表检验统计决断规则。表明学校、政府机关、企业三类人群回答的问卷分析结果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假设H3通过检验。

三、结果与讨论

分别从当地政府机关、学校、企业选取124名人参加测试,分别为政府机关42人,学校53,企业29人。通过分析结论如下:

1,从被测者被测第一部电影《暖春》的分析结果可知,92.13%的人的大多数被测对象认为电影音乐与画面匹配分段;有83.64%的被试认为音乐让人身临其境,表明《暖春》中背景音乐给整个影片带来了一种悲凉的基调,能使观众体会到主人公小花的悲凉心境,使审美主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92%的被试者认为电影发挥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音乐起到了艺术审美的作用。同样。从被试观看第二都电影片《少年犯》后做的问卷来看,94.23%的被试者作了肯定回答,表明除了剧情外,音乐在影片沉闷气氛的审美功能发挥了作用。在问及片中音乐是否与画面相匹配率达95.82%,87.82%的被试认为电影音乐在这部电影片段中发挥了审美的功能。

2,不同电影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显著。在平均数方面,《暖春》(O.942)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少年犯》(0.917),并且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大家在看《暖春》时候认为电影音乐比较符合影片画片、匹配比较一致,并且电影音乐更能让自己发挥审美功能,当然这一点是相对于影片《少年犯》来说。

3,不同类型被测者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在平均数方面,得分依次为:学校>政府机关>企业。这表示学校的学生更能接受电影音乐。这一方面是由于年龄因素,年轻人更能接受新的事物,另外一方面这也和目前大学音乐课改革有关。好的电影是一种资源,而且电影从出世以来,已经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影视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一直是各国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雷祯孝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就尝试把电影引进课堂,通过几十年来的不停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年国家教育部把电影课教学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证研究》,并成立总课题组。其中强调电影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四、结语

综合以上论析,不难看出电影音乐对于观众发挥审美功能有着显著的正效应。不同电影的电影音乐审美功能差异显著。学校、政府机关、企业三类人群回答的问卷分析结果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实验研究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词块教学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