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难以逾越的历史
2009-09-03张彩秋常贺敏
张彩秋 常贺敏
一、汉娜——德国人难以逾越的历史象征
影片《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著名女星凯特·温斯莱特主演,此片使她同时荣获多项大奖,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奖。影片一上映就在全球产生了很大反响。好评如潮。曾创下台湾第一的票房。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迈克尔·伯格因为患病身体虚弱,幸好得到了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救助。康复后的伯格登门道谢,汉娜身上散发出的安详稳重的成熟女人魅力和妩媚的风情吸引了伯格,他深深爱上了汉娜,汉娜的爱也使伯格焕发出了活力,功课进步飞快。汉娜常常要求伯格为她朗读,充满感情的朗读使得两个人的情感迸射出更加绚烂的火花。也使他们的情欲显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正当他们隐秘的、有悖传统的恋情不知走向何处时,汉娜突然从伯格的生活里神秘地消失了,他心情无比的痛苦和失落。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是在8年以后,她站在审判纳粹法庭的被告席上,而伯格已是法学院实习的大学生。原来汉娜在二战时期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处死过许多无辜的人。汉娜战犯的身份让伯格耻于与她相认。伯格发现汉娜原来是个文盲,但她宁愿承受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也不愿意坦承自己是文盲。伯格没有为她作证,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此后,伯格一直活在对汉娜的愧疚之中,他继续为她朗读,录成磁带寄给监狱中的汉娜,伯格成为汉娜活下去的精神支柱。18年后当汉娜终于要出狱获得自由时,她见到了伯格。汉娜终于明白,她完全失去了伯格,于是在出狱的前一天选择了自杀。
汉娜,一个普通的德国女人,即使站在法庭上,我们也无法把她和穷凶极恶、犯下无数血腥罪行的纳粹罪犯联系起来。在她的意识里,做看守是她的工作,执行纳粹的命令只是在履行她应尽的职责。她曾经在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工作,业绩突出,并获得了升职的机会。正是这样的机会改变了汉娜本应该平静的人生轨迹,因为她是一个文盲。无法胜任办公室工作,因此,面对机会,她只能逃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可以选择的工作机会都很少。汉娜在做纳粹集中营中的看守时,每次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汉娜的选择与其他女看守有些不同。她将挑选出来的某个年轻、体弱姑娘。先“保护”一段时间,给她吃好休息好,并在晚上秘密度过一段时间。开始时人们不免狐疑,后来得知,这位姑娘是在为她朗读书本。在战争快结束时,汉娜等五名看守负责转移几百名“囚犯”,晚上住在一个教堂里,飞机投下了炸弹,教堂成为一片火海,看守们手握着教堂大门的钥匙,但是没有人想到要将门打开放囚犯们逃生,结果绝大多数人被活活烧死,生还者寥寥无几。为什么不开门,汉娜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看守,工作是押送犯人,不能让她们逃跑。若是打开门,会出现混乱,怎样才能恢复秩序,我们得负责。”
当法官要求汉娜核对一份重要报告的笔迹时,汉娜没有在纸上写下任何东西,而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这份报告是她本人写的,全然不顾这样做会给她带来严重后果。为了尊严,她没有承认自己是一个根本不会读写的文盲。
《生死朗读》作为一部反省战争罪恶的影片,在片中从未出现任何一个战争的场景和汉娜如何非人的对待犹太犯人的镜头。可见,作者并不是把她作为一个恶魔来描绘的,正像作者所说的:“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贬为魔鬼。”
在二战期间,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即希特勒创建的第三帝国,是所有德国人的祖国,他们在此生活、工作,纳粹统治者几乎把所有人卷入了战争的狂潮。纳粹投入了数。以万计的人力、物力、财力,军队参与战争、冲锋陷阵、疯狂屠杀,警察秘密抓人、严刑拷打反对者,这是我们能看到的罪行,那些为纳粹工作的其他部门、行业呢?是不是同样为这架战争机器添砖加瓦、提供了营养?例如汉娜,她在西门子做小职员,在集中营做看守,在某种程度上,她与为军队生产服装的加工厂或者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德国人有着同样的职责,那就是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服务,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大多数德国人因为自己是在为纳粹服务而辞职、逃亡,虽然他们也对纳粹的罪恶咬牙切齿。可以说,汉娜的遭遇就是普通德国人的典型写照,在疯狂的战争机器和战争狂人的统治下,人们无法掌握、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生活被毁,精神被摧垮,所有德国人无一幸免。这正是这部电影给人带来欲哭无泪的感觉的原因。汉娜就是一个影子,一面镜子,照见了德国人自身在二战中遭受的痛苦折磨以及给他人、他民族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受谴责的似乎不应该只是汉娜这样的女看守,因为她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书的原作者施林克说:“通过汉娜和伯格,我想表现的是,第三帝国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参与和建设它的人身上打上烙印。如何给世界和战后一代留下印迹,它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罪责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娜引起了普通德国人的罪责感,象征了德意志民族必须要面对的、无法逾越的那段历史。
二、汉娜和伯格难以分离的两代人的象征
毫无疑问,纳粹德国在给犹太民族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本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物质的、外在的创伤容易修补,例如德国在战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德国人民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却难以弥合。战后德国曾多次向世界人民谢罪并支付战争赔款,但这并不足以平复德国人民对其他民族的歉疚和对自身罪责的深切拷问。伯格和汉娜之间的情感正象征了战后一代对上一代在情感上的爱恨交加,这也正说明历史是难以逃避的,活动于历史之中的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全然割裂开来。历史终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上一代曾经造成的罪孽也要传承下去。二战以后。许多有罪的人也幸存下来,他们要接受人类和法律的审判。他们的后代也要时时受到前人罪恶的影响。汉娜这样的女人可能是某人的妻子、母亲或者姐妹,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亲人总是不可避免地、无可救药的爱着她。影片中的伯格,痴迷于汉娜的成熟,汉娜的举止有着母亲般的温柔优雅,在他们亲热的前后,汉娜总是为伯格洗澡。她总是亲切地叫他“小家伙”。成年后的伯格一直沉浸在这种回忆中,汉娜给少年的他留下的记忆如雕刻般深入骨髓,汉娜的气味已经深入到他的每一个毛孔,以至于他总是把别的女人和汉娜作比较,觉得她们身上没有汉娜那种女性的鲜活生动的气息,他甚至无法和别的女人生活在一起而不得不离婚。失去了汉娜的伯格总是充满忧郁,而那些同汉娜在一起的岁月在回忆中总是灿烂夺目的,这让伯格几乎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而被束缚在一个地牢般的圆圈中。
多年后再见到汉娜已是物是人非。汉娜成为潜逃的罪犯站在审判席上,伯格却是学法律的大学生。这就叫造化弄人,他们已经成为完全对立的双方。伯格无法把现实中的汉娜和记忆中的情人联系在一起,即使通过法庭审理过程,他已经了解了汉娜原来是个文盲,这就是汉娜总是让自己为她朗读的原因,但是他没能勇敢地站出来为汉娜作
证,汉娜是纳粹的帮凶的事实给他带来的震惊超越了一切。汉娜入狱后,他也曾想到去探望,甚至有一次走到监狱的门口,还是黯然逃了回去。此后,伯格一直生活在内疚之中无法自拔。他录制了很多磁带,自己亲自朗读,就像原来他曾经为汉娜做过的那样,寄给监狱中的汉娜,汉娜曾要求他写信给她,但是伯格从没有写过一个字。监狱中的汉娜靠着这些朗读磁带自己学会了认字写字,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伯格为她朗读的作品,并教会别的囚犯读写,伯格成为她活下去的动力。伯格在汉娜即将出狱之前,不得不到监狱和汉娜见面。此时的伯格已经是离过婚的中年男子,而汉娜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重新见到伯格的汉娜终于明白他不和自己见面的原因。在伯格的眼中,她已不是从前的汉娜,她的罪过无法洗清,因此汉娜选择了自杀。
伯格对汉娜的态度代表了战后一代对上一代人在情感上的痛苦无助。良知告诉他们,上一代人曾经犯下对人类不可饶恕的罪行,这让他们痛恨,让他们谴责,但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爱人又让他们心有不忍,内心伤痛不已。对汉娜的既向往又逃离,正是战后一代对上一代人在情感上的独特表达方式。伯格的迷惘和痛苦是德意志民族在如何正视历史、审视自身问题上的两难处境的反映。但无论如何,事实证明,在痛定思痛之后,德国人民终于选择了正确的方式,虽然痛苦,却会让后来人活得安心、坦然。在影片中,伯格最终能够正视汉娜所犯下的罪过,把汉娜留下的仅有的一点钱捐给了犹太人扫盲联盟。相信这是汉娜希望做的事,而伯格终于能够坦然地也是惟一的一次站在汉娜的墓前,他也终于能够坦然地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
原著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有人说,《生死朗读》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既是对上一代罪行的忏悔,也是对下一代的忏悔,因为他们与父母在情感上不可分离。能够承认上一代人曾经犯下的罪行并且努力去反省、忏悔、弥补,这正是战后的德国人所做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三、关于朗读
影片名叫《生死朗读》,我们必须谈一谈朗读。影片从15岁的男主人公触摸恋人的身体开始,到男主人公与自杀的恋人告别结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朗读是联结他们情感的纽带。在电影史上,似乎从没有一部影片以朗读这一活动作为线索,串连起动人的故事情节。因为是个文盲,汉娜才需要别人为她朗读,因为耻于说出是个文盲,才有她的人生悲剧。朗读,可以说是汉娜对文化的渴求:朗读,是汉娜和伯格情感的秘密,是他们情感的交流方式,究竟谁是朗读者已不重要。朗读,是德意志民族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伯格,是德国人倾吐心声的一个窗口。朗读传播文明、智慧、良知,希望悲剧不再重演,和平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生死朗读》的确是近几年来一部视角独特、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在反映二战的题材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