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索

2009-09-03万俊毅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案例考核

万俊毅

摘要:高校扩招带来的大班上课给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管理类学科注重案例、模拟和实践等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受到影响。本文从课程学习目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选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指明了改革路径。

关键词:认知视角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自实行高校扩招制度以来,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21万人(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高校扩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和拉动投资消费贡献极大。然而,在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同时。由于投资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致使大班教育成为常态。大班授课给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学科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探讨的是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大学生是潜在的管理者,该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开发良好的人际技能(罗宾斯,2005)。在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该课程不仅是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是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和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且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的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

组织行为学集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互动性、权变性、可操作性等特征为一体。不同的章节与学生素质的各个构面和能力的不同维度相对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广大的一线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如注重案例教学(沈茜,2003;匡素勋,2003;王国元,2006;沈茜,2006)、体验式教学(甘春华,2004)、游戏训练教学(陈黎琴,2006)、实验教学(隆意,2007)、模拟团队训练(石建忠,2007)、情景模拟教学(邹琼,2008)、实践教学(刘力纬等,2007)等。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的真理,学生或多或少地带着各种认知学习这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傅晓明,2008)和认知状况(高晓芹,2005),结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考虑课程的内容安排,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学以致用,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知道”层面进入“悟道”境界,继而指导自己“行道”于管理实践之中.实现组织行为学由低到高这三个层次教学境界的完美统一(曹威麟、毕功兵,2007)。

近几年来,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授课。笔者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演讲、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行为模仿、头脑风暴、自我测试、影视媒体、网络教学等。但也面临有些同学很少参与或发言、上大课互动环节困难、课时紧张等困难。笔者极为重视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不仅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而且坚持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题中要求学生谈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体会。并明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改阅试卷中,笔者获得不少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这大大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授课效果。

目前的教学改革研究大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经济类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技能提升的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探讨的是经济类专业选修学生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二、经济类专业选修学生对课程教学认知的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类专业的选修学生,共有116人填写问卷,其中二年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63人,三年级经济学专业的53人:男学生37人,女学生79人。本次调查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目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内容。

1课程学习目的

学生最关注什么问题和期待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影响到课程学习目的。本次关于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发展中最为关注问题的调查结果是:选择个性完善、就业、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和情感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3人、26人、15人、4人和1人,选择上述5项同等关注的学生有36人,仅有1人不清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学生看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希望获得关于自身个性发展认识的最优途径.按照选项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从与他人交往中学习的有55位,系统性课堂学习的有31位,自己阅读相关书籍的有27位,其它途径的有3位。通过群体、团队与组织活动实践和通过学习完善自我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

对组织行为学各个构面作用于个性认识和个性发展的认知情况是:95位学生认为个体部分内容能够起到重要作用,93位学生认为群体部分内容有异曲同工的作用。70位学生则认同组织系统部分内容有此功效。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单一,有101位学生是为了兼顾修学分、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占到总数的87.07%;仅有5位学生单纯为了修学分.4位学生为获取知识,6位学生为提升能力。

2课程教学方式在大班上课和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学生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有:选择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含角色扮演)、各种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如情商测试等)、团队练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影视赏析、正反论辩论赛选项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01人、72人、70人、68人、58人、51人、50人。案例教学仍是约束条件下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

学生最为偏好的教学方式依选项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择案例教学的有55人,情境模拟(含角色扮演)26人,影视赏析11人,以教师讲授为主10k.,团队练习10人,辩论赛2人,各种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如情商测试等)2人。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提下.99名学生认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是教学的合适案例。占样本人数的85%;87人偏好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作案例,占总数的75%;75人认为经典案例合适,44人喜欢熟知的名人逸事为案例。学生希望用离他们生活比较近的事例作为案例剖析,而不希望教师使用太多的经典案例,否则事与愿违。

关于课前预习效果的认知情况是:有60.k认为布置如案例讨论或辩论赛用的作业能够让同学们课前预习效果最好,30人认可上课开始时抽点学生上讲台讲述印象最深的预习知识点比较有效.有16人认为上课时随机提问效果好,有10人填其它选项。依据上述结果表明教师要

有意识地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如果忽视此项工作.授课效果会事倍功半。

3学生能力培养

如同曹威麟和毕功兵所讲的那样.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应该追求学生“知道”、“悟道”、“行道”能力的完美统一。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知道”(即明白自己、读懂他人、知晓组织运行规则等)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6人,较大提高的有62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38人;学生“悟道”(即听懂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明白出台的多是折中方案等)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4人,较大提高的有52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47人,没有提高的有3人;学生“行道”(即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行道”于组织或管理实践)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5人,较大提高的有34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67人。尽管知易行难,但总体看来,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组织行为学与其它课程相比,有28人认为该课程对学生“知道”、“悟道”、“行道”能力培育最为有效,占总数的24%;87人认为较为有效,占总数的75%;1人认为没有差异。在学生的认知中,组织行为学是他们未来人职社会化最为有效的课程。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有11人认为自己的人际技能获得很大提高。45人认为有较大提高,58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见,该课程使学生的人际技能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4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虽然多数学生修该课程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修学分。但绩效考核仍是授课绕不开的话题。考试内容应该侧重考核什么?有59人认为应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53人认为应兼顾考核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仅4人认为考核要注重基础知识。大学高年级的授课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道”,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行道”能力。

学生关于考试方式的认知存在的冲突较明显:认为最佳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课程论文的学生分别是54人、24人、38人,如果仅从考试本身来说。学生更为偏好开卷考试,当问及能够区分不同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考核方式,有92人选择闭卷考试,占总数的80%;选择开卷考试和写课程论文的各有12人;而能够体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差异的考核方式,有59人选择闭卷考试,占总数的51%;37人选写课程论文,20人选开卷考试。尽管学生多数喜欢开卷考试,但难以认同开卷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该学校目前课程的总评成绩构成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有55人认为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占总数的48%,有50人认为应维持不变.还有11人认为应降低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普遍认为,平时的用心学习至关重要。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本人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推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①组织行为学课程目前在多数学校仅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鉴于该课程对提高学生“悟道”与“行道”能力的有效性,建议在其它社会科学专业乃至自然科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选修课。②组织行为学的不同章节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各个构面和能力的不同维度相对应.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寻求不同教法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匹配,训练学生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知道”、“悟道”与“行道”能力。③精心筹划每节课的教学安排,通过布置如案例讨论或辩论赛用的作业。或者抽点学生上讲台讲述印象最深的预习知识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前准备工作中。④慎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精挑细选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自我测试、团队练习、影视赏析和正反论辩论赛的主题,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就在身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⑤教师不要太拘泥于讲授知识点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悟道”与“行道”能力;课程考核应以灵活性的主观性题目为主.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案例考核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内部考核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