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路线中断原因探析
2009-09-03曹阳飞
曹阳飞
摘要:中共八大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经验主义,八大路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雾;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经验的影响,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陷入理想主义的误区:新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诱发了争于求成的“赶超思想”等原因,中共八大路线发生了中断。探究其原因。对更好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共八大路线中断原因“军事共产主义”“赶超思想”
中共八大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究其中断原因,对今天我们更好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八大路线的重要成果有: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包括反对个人崇拜在内的执政党建设的方针。本文通过对这三个重要成果在执行中遇到的复杂情况的分析来探讨中共八大路线的中断原因。
一、思想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使八大路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雾。
中国共产党是在同国内外阶级敌人、民族敌人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长期阶级斗争的锻炼,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的经验.比较善于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切胜利无不与阶级斗争相联系,无一不是正确运用阶级斗争理论的胜利。只要阶级斗争还存在,共产党就必须坚持阶级斗争这一理论和经验。然而,如果把这一经验绝对化.就有可能滑向经验主义的泥潭。
1955年,由于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批判,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步伐猛烈地加快了。许多同志只看到它的胜利而没有看到它的急促粗糙所遗留的许多有待长期调整解决的问题,因此,更加增强了靠反右倾、鼓干劲来加快建设和加速前进的自信心。在看到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后从人民群众中进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后,毛泽东也认为可以通过“反右倾”来加快中国工业化乃至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规模和速度。这时毛泽东已相信经济建设离不开阶级斗争这一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要依靠不断的阶级斗争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
受国际上波匈事件的影响,1956年秋冬,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安定的苗头。少数学生、工人和复员转业军人在升学、就业和安置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发生少数人闹事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的半年时间内,全国有多起共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请愿。在农村中,夏收以来不少地区接连发生农民闹退社、闹缺粮的风潮。对时局变化最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思想日趋活跃,批评教条主义,在文化、教育、科学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有些人还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公开批评,其中有不少尖锐意见,还有一些错误议论”。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进攻,这种进攻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面对这些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地位,出现了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把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很自然地利用革命战争年代的阶级斗争经验。这些在长期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历史中形成的政治经验和习惯力量使得不少领导走上对敌斗争的群众运动的熟路,把历史转变时期新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毛泽东在全会初期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二、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经验的影响,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陷入“理想主义”的误区。
5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其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定和苏联榜样;其二,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经验;其三,中共领导人早年受形形色色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经历;其四,中国古代具有原始共产主义或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材料。与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相反,毛泽东等人对自身的经验,对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是十分珍惜的。这直接影响了毛泽东等人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毛泽东常常把战争年代那种军事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理想模式,既然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战争能团结人民战胜强大敌人和其他种种困难.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和精神来建设社会主义呢?既然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所实行的供给制、官兵平等、自给自足、群众运动和革命信念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无往而不胜,为什么革命胜利以后不永远坚持和普遍推广这些原则呢?
这种基于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经验的社会主义构想,在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关系的把握上偏重于从道德标准上来看待社会进步,导致在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上陷入理想主义的误区。在实施这一纯洁、完美、公平的社会主义构想时,求助于正确的个人崇拜,在毛泽东看来,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这就使八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反对个人崇拜的方针无法贯彻下去。
三、新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诱发了“争于求成”的“赶超思想”。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和血泪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冷战遏制的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仍驻兵台湾。台湾国民党集团叫嚣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和反攻大陆的图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紧张对峙。给新生的人民政权蒙上了一层战争阴影。居安思危,为保证中国在将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便成了共产党人的当务之急,就像毛泽东说的,“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人类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到太空,这件事给全世界社会主义者以巨大鼓舞,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力量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受赫鲁晓夫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影响。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中国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后来,赶超时间被一再缩短,口号变为“超英赶美”。)
毛泽东提出赶超思想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的。尽管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但他确信,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将赶超的目标定位在美国.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美国被认为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它也是中国的直接对手,是遏制和封锁新中国的罪魁祸首,党和人民对它憋着一肚子的气。随着“超英赶美”思想的发展,加上1955年以来“反右倾”形成的政治压力。八大一次会议确认的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被“大跃进”所代替。
随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对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批判,以及个人崇拜的滋长,中共八大路线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