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秀丽,雅俗共赏
2009-09-03马利霞
马利霞
摘要:清末“海上画派”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任薰是“海上画派”前期的主要画家,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叙述了任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任薰生平主要作品艺术风格
清代晚期,传统型的绘画,或称纯观赏性的绘画.为适应社会需要走向了进一步的世俗化与个性化:或以中为主,融合中西,在文人画的体貌中糅人更多民间美术的因子,在雅俗共赏中表现平民百姓的丰饶情趣;或直承前一时期独抒个性派与金石派的传统,不受正统派的牢笼,洞悉“赝古之病”的弊病,以复古为更新.靠寻根求独创,表现了怫郁昂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伟力。鸦片战争之后的海上画坛,因发达的商业经济的刺激而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来自全国各地侨居上海卖画的画家们,师承各异,风格流派不同,使海上画坛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景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雅俗共赏、海纳百川为主要特点的“海上画派”,它所倡导的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画家们的创作仍具有益的启迪,甚至潜移默化地流诸今天中国画家们的笔端。“海上画派”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任薰是“海上画派”前期的主要画家,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任薰生平和主要作品
任薰,字舜琴,又字阜长,室名恰受轩,浙江萧山人.生活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间,晚清著名画家,与任颐(伯年)、任熊、任预并称“四任”,他的画风直接影响了任颐、任预等,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父任椿、兄任熊皆为画坛名家。任薰自幼承其家学,喜爱绘画,少丧父,从兄学画,画风与其兄略近.后创出自己风貌,与兄并誉画坛。任薰由于居于两位“海派”最重要的人物——任熊与任伯年之间,成就因而为其所掩。任熊比他大12岁,为任氏的首位画家,声名颇隆.任薰随其学画,故一般记载都将任薰附于任熊之后.对他的记载也都很简略。《海上墨林》只记载:“弟薰,字阜长,以人物花卉擅名于时。”窦镇的《国朝书画家笔录》(1911年刊)也只说:“弟薰,字阜长,画人物师法渭长(任熊),尤工翎毛花卉。”盛叔清所辑的《清代画史增编》(成书于1922年)有较详尽的记载:
任薰,字阜长,熊弟。工华卉,有笔劲挺,枝干条畅。人物学兄法,然奇躯伟貌,别出匠心。晚年人物运笔如行草而精气愈显,概由无人俱到而能臻此者。寓吴门最久。亦著声大江南北。
任薰早年大概在萧山的时间为多,人物画秉承父兄.而又取法陈洪绶,笔法精雅,线条清圆细劲,造型略显夸张,但也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用色浓丽,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性,既有老莲高古精雅的风规,又有“海上画派”雅俗共赏的特点,二十余岁已享画名。当时任熊已结识周闲,周闲(1820~1875年),字存伯,别署存翁,又字小园,号范湖居士,居室名范湖草堂、退误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是浙西名士、书画家,擅绘花卉,兼工篆刻。周闲的画作后被收入《名人翎毛草虫集》与《金石家书画集》,任熊常往来杭州、嘉兴、宁波之间,任薰可能也随同前往。1852年.任熊与周闲同赴苏州,结识了不少吴门文人画家.任薰可能也在此到过苏州。1868年,任薰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往来于上海。任薰定居苏州的首因,是太平军起义前后,江南文化之风仍以苏州为盛,得以结识许多文士同好。当时苏州最富收藏者有顾文彬等,而画家则有陆恢、沙馥,以及常到苏州的虚谷等人,其他以诗文见称者亦不在少数。是由于苏州乃纺织重镇,商贾云集,亦为书画家鬻画谋生之所,在上海书画市场尚未取代苏州之前,仍有不少书画家寓居此地。1887年,任薰53岁,因双目失明.无法再作画,晚年境况凄苦。1893年,任薰病逝于苏州享年59岁。是年冬,其子亦卒。据载,“其书画散佚无数.殊为可惜”。
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卉、禽鸟、人物都很精到,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造诣很高。人物画取材广泛,无所不画。还经常描绘现实生活,抒写真实感受。早年多双钩之作,工整细密、一丝不苟,受陈洪绶影响至深,取材吉祥、色彩热烈、构图饱满、造型富装饰性。晚年双钩、没骨兼施并用,运笔如行草而精气愈显,花鸟动态活泼、变化多端。
任薰所绘人物画《麻姑献寿图》,金笺本设色,纵172厘米,横82厘米。据考,古时祝寿者多绘麻姑像相赠,称“麻姑献寿”,以图吉祥长寿。该画所绘麻姑占据画的中心位置.容颜美丽、体态丰腴、举止典雅,双手交于胸前,执灵芝、萱草。身旁一玉女手托置有蟠桃和仙草的果盘。人物面相所绘上狭下丰,姿态古媚,形象塑造精妙入微。同陈洪绶一样,任薰也注重线造型所体现的金石味,下笔呈丁头描,墨线转折处多棱角,用笔坚实刚劲,顿挫有致。人物服饰设色浓艳,衣纹线条繁缛,装饰味比其兄更浓,颇有海派精神。背景的山石、树木及远处缭绕之祥云用浅淡虚灵之笔,使主体凸显。加之金笺纸底色,使画面更加华丽典雅,为任薰人物画中佳品。画左下方以行书署款:“阜长任薰写于龙门”,下钤“任薰”白文方印。作品只有名款而无纪年,从整体风格及用笔来看,应该出自任薰的晚年,他晚年笔下的人物形体作适当的夸张,精神表达却又很含蓄,笔法简练质朴。线造型所体现的金石味,使其强烈个性在这里获得了充分发挥,既得于老莲,又异于老莲。
《蕉阴消夏》(图1)为人物四联屏的第二幅,写一文士于花园中纳凉,以双钩写蕉叶,水墨写修竹,笔致细润,人物与背景之间十分和谐,显示了他在人物画方面纯熟的技巧。从《高士纳凉图》我们可看出任薰与任伯年之间关系颇深。此作描写文士坐于石上,观望左侧的竹枝与芭蕉。其文士之作风与任伯年人物画极为近,惟用笔略细。而竹枝与芭蕉一向用以表征文人清雅,此画的表现亦颇为细腻,接近传统文人画的风味,说明他与任伯年粗犷的画风有很大不同。在花鸟方面,任薰擅以双钩法描写花卉及鸟兽,《蒲塘幽艳图》(图2)为此类代表。他以劲挺流动的线条.描画荷花、荷叶由池塘崛起屹立的姿态,极有风趣,所用线条甚为精妙.充分表现高超的技巧,且具有装饰趣味。这是任薰在花鸟画方面的特点,与任熊、任伯年相较,也是他的长处。
任薰还长于园林设计.苏州怡园的园景分东西两部分.他设计一曲折的复廊,把两个相对独立的园景和谐自然地连接起来,复廓上的漏窗使园景显得幽深、耐人寻味,显示出任薰的审美趣味和设计才能。
二、任蘸的艺术风格
任薰在构图上有其特长,在大小不同的画面上,创作出许多新颖、宽广、意境深远的作品,尤其适应扇面上的表现技法,能笔随意转,在极小的团扇、折扇画面上,开拓出广阔、妙趣盎然的意境。
任薰作品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很重视疏密虚实的主从关系。一人、一花、一鸟的主从关系都能巧心安排得体。平淡中亦能出奇,宁静中又能生动。画面上给人一种空灵明快之感。
他的另一特点是工于着色,浓淡相宜,清新可人,绝无柔媚习气。他尤长于使用重彩着色,能把对比鲜明的色彩调和统一起来,使画面上的景色更显壮丽,又能从鲜艳色彩中透出古朴的意趣。
任薰人物画线条遒劲圆韧。其晚年人物画衣褶的表现。运笔如同书法中行草,似有行云流水之感,人物形态多奇伟.出乎寻常的风貌,带有鲜明的性格化神采。
任薰出身低微,以鬻画为生,文化素养不算很高,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低层民众之中,这就决定了他的艺术是属于民间的,他的格调与文人相比也就必然是较世俗化的。无论人物、花鸟或山水,其一向维持个人独特的作风。他的画清新活泼、雅俗共赏,这与他的宗师和交游是分不开的。从任薰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直观到他与文人画家的深切关系。他在苏州的环境中,汲取了当地的文化气习——注重传统、画风严谨、用笔工致、设色古艳。他的绘画拓宽了传统绘画的题材范围,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吸取了多方面的新鲜营养,扩大了人们的艺术视野,使绘画艺术由士大夫文人的象牙之塔走向大众,走向民间,走向世俗社会,对后世新型艺术创作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学性的表现,誉满江南,并对后来海派中工整秀雅一路画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任薰在中国绘画史上取得的地位,证明了他能正确判断历史,判断当时社会对审美的需求,深得石涛所提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思想之味,把文人画和民间绘画进行接轨。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美术史上的大家,都与社会本身所处的时代相适应,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生活、关注时代,从自然中发现并找出绘画的本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