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延续
2009-09-03夏芸梦
夏芸梦
摘要:吴门绘画是明代绘画史上最为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绘画潮流,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一个与商品经济结合紧密,并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画派。繁荣的商业社会往往容易使画家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因而,现在重新来认识和理解吴门盛期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延续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认识,包括传承关系、绘画风格和学习方法,以及世风转变。
关键词: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延续
吴门绘画是明代绘画史上最为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绘画潮流,由沈周、文徵明开创,是承继宋元文人画传统的一个画派。正如高居翰所说:画家在中国社会里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起作用,受制于来自他们周围所有人的一致期望,也受制于来自他们内部的共同期望,有一批适用于他们特殊情境的期望在影响他们对风格的选择。也就是说,画家画风的选择和学习,以及其画风的改变过程,是画家及其家学传统、文化氛围和当下生存环境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因而在研究以沈周、文微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延续时,我从两位代表画家的传统宗族社会组织形态、绘画风格和世风转变的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宗族社会组织形态
吴门画派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族社会组织形态的印记,即通过血缘、姻亲、师生和朋友等关系,把画家紧紧地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一个艺术群体。姻亲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吴门画派保持内部紧密结构的主要方式,这也是使画风得以流传不绝和画家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途径。因而凡追踪沈周、文微明笔墨风格并呈现师生关系的画家,均属此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师承关系,沈周是文微明的老师,自幼就受到父辈、师长的指点,陈宽、杜琼是他学习诗文和绘画的早期老师,其中,杜琼的人品、交游、绘画理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沈周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徵明学画得到了沈周的教导,沈周不仅传授文徵明文章学问,而且影响到他为人立世的态度,使他从小就养成循规蹈矩、刻苦用功、生活严谨、为人耿介刚直的性格和习惯,而其好古博雅、崇尚气节、宽以待人、喜好提携后进也与老师有关。注意形成广泛的文人交游圈,建构密切的师友关系,注意提携后学,具有郭茂长者之风和宽博的胸襟,吴门绘画能成为明中后期最为重要的绘画风格,与沈周、文微明对这些方面的重视有关。
二、绘画风格和学画方法
1绘画风格
沈周奠定了吴门绘画的典型模式。开创了描绘江南山水之美的新画风、新格局,而开一代新风;文徵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画风,并把它推广到全国,从而奠定吴门画派宗主的地位。
在绘画观念和技法上,利家和行家、文人画和画工画的区别,其中有“不求形似”与“应物象形”的区别。纯粹的文人画家在一入手时就不注意练习捕捉形象,不注重写生,不拘泥于绘画法规,不注重师法自然,大都“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吴门中的沈周和文徵明则兼有两手——“粗笔”“细笔”两种绘画风格,更能适合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文徵明通过观摩、学习沈周的作品,进而研习前代诸大家的画法,开阔了眼界。能多方面地继承、借鉴前人的成就。他采用观其迹、师其法的方法。把前人的画法融入自己的风格中。正如文嘉撰《先君行略》中所说的:“性善画,然不肯规矩模拟.遇古人妙迹,惟观其意,而心师自诣,辄神会意解,至穷微造妙处,天真烂漫,不减古人。”
2学习方法
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一直包含两方面:师法造化和师法古人。在明代之前,师法造化一直是学画最重要的方法,明之前的画论也始终强调师法自然对画家形成独特绘画语言的重要性。最早提出学习古人的画家大概是元代的赵盂頫,他明确提出画中要有“古意”,强调以古人为师,在作品中追求古意、古韵。
临摹和师法古人、广取博采是沈周、文徵明学习绘画的主要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也成为明代吴门画家的主要学习手段。强调广泛学习古人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但这并不能认为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家就不注意师法造化,从他们留下的作品看,沈周、文微明等都有大量的写实类的作品。包括山水画和画鸟画。但比之他们的前辈和古人。他们的学画方法已有明显的变化,在师法造化和师法古人这两方面.他们更强调广泛而系统地学习古人。这种学习方法的益处在于能使画家不断地挖掘绘画语言本身的发展潜能。并能使绘画语言的提炼更精致、完整。当然,它也对绘画者自身的修养,诸如书法、文学和人品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周对仿古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他在文徵明所作荆关小幅画上题道:“莫把荆关论画法,文章胸次有江山。”忱周在此提出了仿古不仅仅是得到绘画技能,更是要体会画中的修养、胸襟和气度。作为沈周的学生,文徵明无疑是沈周绘画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他学习前人.但并不拘泥于古人,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记道:“先待诏喜画……然不喜临摹,得古意,唯览其意而得其气韵,故多得古人神妙处。”
三、世风转变——绘画日趋商品化
明代中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和价值准则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人地位的上升和市民阶层审美的觉醒,都促进了文人绘画的普及,这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文人画的价值观念发生转换:使文人画从纯粹的文人精神的寄托转变为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从而使文人画开始从文人独自内省的精神世界走向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江南的世风转变也使吴门绘画成为明代之后最为重要的绘画潮流。
明代中叶,绘画商品化已是不可抗拒的巨大潮流.吴门盛期的沈周、文徵明虽也卖画,但他们不卖艺积富。而始终不忘自己文化身份,因此,在沈周和文徵明的作品中总有那么一种折中的趋势。一方面,他们要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当然他们广取博采的取法道路也确实使他们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这促使了文人画走向普及化。另一方面,由于明代文人地位的改变,文人个体价值的不断沦丧,要求在绘画中保留其作为文人身份的需求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追求。在画中追求文人的情趣和修养,自然又促进了绘画由本体化向私人化演化的继续,同时明代书法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开拓和追求也为绘画私人化方向的演进创造了条件。因此,吴门沈周、文徵明绘画作品中必然既表现世俗化的倾向,又极力在画中体现出文人的情趣修养。当然这种矛盾的心态也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折中的状态,而缺乏非常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显示出绘画在其创作宗旨和价值转换中的演变过程。当然.他们的作品中日益体现出绘画的综合化趋向,也为后来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当今社会也有着与明代中叶江南地区极为相近的面貌。艺术市场的活跃与繁荣,一方面激发了画家创作激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了艺术作品间相袭之风的泛滥。此时,是顺应市场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沈周、文徵明的艺术实践及绘画主张“广师博采”给了当今中国画发展可资借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