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事业
2009-09-02知心大哥
知心大哥
有人问我,咱干的档案工作是职业,还是事业?我有些语塞,急忙求助《现代汉语词典》:方知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我明白了,原来职业与事业是两个不同档次,职业仅是我们赖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生计,事业则是自愿的乐意主动去做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按此标准,我把今日档案人分成三类:
一为打工型。此类人干档案工作纯属“勉从虎穴暂栖身”的偶然、短期行为,原本就没打算长期在档案部门干下去,随时准备翅膀硬了就“跳槽”。自然是拿天工资上天班,工作不上心,推三阻四,能省力就绝不出力,干好干坏无所谓,档案部门的发展亦与己无关。
二为职业型。此类人把八小时内外严格区分,八小时内处于职业状态,能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敬业工作。此类人离不开档案工作,因为档案工作是其谋生的必要手段;此类人也关心档案部门的发展,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其对档案工作既无兴趣,也不热爱,更不可能执著。因之很难感受到档案工作带来的快乐,甚至对档案工作还有几分无奈和厌倦;至于八小时外,他们则全身心地进入休闲状态,兴致盎然,尽情享受生活,把职业忘得一干二净。对八小时之外与职业有关的加班、值班等,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费用和时间补偿,会感到吃了大亏。他们中许多人虽年纪轻轻,却言谈话语中,不时流露出盼望早点过上拿养老金的退休生活。
三为事业型。此类人把档案工作看作是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不但敬业,而且爱岗,对档案工作有一颗服从、崇敬之心,认为档案工作不但为自己带来收入,保障温饱,且使自己得到锻炼,找到乐趣,看到人生价值,并在成就档案事业的过程中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此类人下班之后,仍放不下档案工作,或谋划、或思虑、或为此加班加点。甚至退休后,仍不能与心爱之档案工作说声再见。
上述三类人中,以打工型为最少。此类人最为档案人所不齿,不过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此类人已极少见,其中不少人已转向职业型。职业型是上述三类人中的大多数,他们是档案部门的主力,其八小时内尽职尽责的工作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他们的某些“缺憾”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我最钦佩的是事业型的档案人,这类人虽是少数,却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广大档案人的学习榜样。
说起事业型的档案人,古已有之,司马迁是其中佼佼者。他编纂的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非领导交办、不干不行的职业行为,更非为了评聘职称,升个一官半职,甚至还要蒙受人生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事业型档案人。是故周总理号召档案人“学习司马迁”,其意自明,不是要档案人都达到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水平,而是要档案人都努力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事业型档案人。
职业和事业的区别是,前者是谋生手段,后者是人生追求。把职业当事业的人是快乐的,以事业为职业的人是幸运的。事业与职业的统一是美好的,职业与事业的向悖是无奈的。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就已踏人档案门的人而言,雷锋是个榜样。这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于是,在干和爱中、在钻和专中,档案这个人生的职业最终渐变为人生的事业。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既然做了档案人,进了档案圈,就要效仿李双双的“先结婚,后恋爱”,学会和档案这个职业“谈情说爱”,更要善于发现档案工作的许多职业优势。如今哪个单位无档案,哪项工作无档案。而且,时代越发展,越是时时、事事、处处离不开档案,当然也就离不开悄然成了“香饽饽”的档案人。
与档案结缘,与事业型的档案人交往是我此生的幸运。在档案界,我有不少朋友是事业型档案人。他们中有的是局馆领导,却能在八小时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成为档案界的学者;有的是一般员工,也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利用馆藏,编研著述;还有年届八旬的离休老者,至今到处张罗奔忙,把档案学会的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他们以档案职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以至随着年龄老迈,不得不和档案职业割舍时,也愿为之奋斗。
有职业是必须,选择什么职业常属偶然,就像我们并无多少准备就进了档案门;有事业是幸运,就像我们不知因为什么就有了某种兴趣爱好。而最大的幸福则是职业与事业的统一,即兴趣爱好有助于工作,而工作又成就和发展了兴趣爱好。这样既解决了生存问题,又满足了精神需要。不仅下班后快乐,上班时也快乐,即便有那么一天,你的档案职业终结,但你对档案事业的追求却是永恒的。但愿有更多的档案人,自觉选择档案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如此,则我们的档案职业生涯,必然会因此有更多的奋斗激情、创造热情,而使人生变得格外精彩。如此,则我们的档案事业也会因之有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