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绘画走进儿童的心路历程

2009-09-02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塑料板儿童画泳池

孙 习

摘要:校内外美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变成只关注结果、不重过程的功利性活动。本文旨在关注3~5岁幼儿作画过程和他们独特的思维轨迹,更好地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扼杀他们表达的工具。

关键词:儿童绘画思维轨迹

我一直认为,每一幅儿童画都有它自己的情节和独特的情绪。有些情节完整通顺,情绪表达流畅自如,但还有很多就像片段的影像,瞬间从眼前晃过消失,很难抓住。其实这全部来源于他们独特的思维轨迹。如果不去关心儿童作画的过程,只看画面上呈现的结果,很多时候就不知道孩子画了什么。如果能跟着儿童的思路走,看看孩子们所专注的故事从头到尾是什么样的,该有多好啊!

在以“名字游戏”为主题的纸艺作品展览中,儿童将自己的名字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重构。在看陈清扬(5岁,女)的作品(图1)时,我好久才明白画面中有一个太阳,以示东边,代表“陈”里面的“东”;“清”的旁边画了一个方块,里面还有小方块,我很疑惑。直到看了她在另一个作品(图2)里写道:清=清华大学,我才明白。我想,他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清=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面的楼。而更多时候,我们无法推测出儿童的思考过程,也无从了解画面背后一个个生动的自创情节。例如:宋一凡(4岁,男)在自己的一幅画中给每架飞机都编了号,其中2号飞机后面冒着浓烟。他起的画名叫“就是这个2号飞机会放屁”(图3)。我想他在得出“就是这个2号飞机会放屁”的结论之前,肯定做了大量的思考推论。他还有一些类似的作品,例如《MP8星云被挤烂了》(图4)等等,都是表现有编号的一系列物体中的其中一个发生了什么。这其中许多神奇的故事,很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但是可惜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他的思维过程,只看画面结果,这些故事就很难被找回来了。

我曾经在一家自称要通过美术教育来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的“××美术幼儿园”的艺术作坊里看到了一个中班的小男孩,画笔蘸着水粉颜料,在一面竖立着的透明塑料板上画画。老师介绍说:他在画东方明珠和2010年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塑料板上的另一面已经画好了示范,他要沿着反面透过来的颜色用另外一种颜色涂出来,这样两面颜色不一样,光线下效果会很好。孩子提着笔,等了半天就是不肯往上画,最后终于决定要画了,笔尖儿小心翼翼地在塑料板中间稍微点了—下,就立刻缩回来。接下来的10分钟他只稍微涂涂抹抹,其它就什么都不敢做。我看着觉得很难受,就弯下腰轻轻说了句:“不要怕,大胆地画,怎么画都可以!”他抬眼看看我,仿佛在说:“这行吗!”

当同行的朋友们都兴奋地在园里拍照、赞叹“布置很有艺术气息”的时候,我心里却觉得很沉重。这难道还叫“激发儿童想象力”么?这还能叫“儿童的艺术”么?成人的儿童教育观点只注重作品结果,而不考虑儿童的想法,不引导他们打开思路,大胆创作。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都缩手缩脚,体会不到创作的快乐,这样的“美术教育”,还不如没有!

这些案例使我更加认为应该特别强调儿童的思维历程。早期教育尤其要强调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力来源于积极的、多元的、发散式的思维。只有了解儿童是怎样思考的,才能对其进行合适的引导。每个孩子的思维都不同,如果不区别对待,就很有可能误导,并忽略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儿童人口数量为28979万,占总人口的22.89%。假设这些儿童每人平均一周画5张画,每周就有14亿多张儿童画产生。这每幅画中,有多少故事和语言被成人忽视了?当然这只是假设。但如果成人认真对待儿童每一张画,那么对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鼓励作用可想而知。

只有儿童才具有这种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条条框框,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有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他们的思维过程奇妙又可爱。在脑海中有一个故事,画了第一张画,也可能第二张画本来想画接下去的一幕,但是在画第一张的过程中,又想到了其它的成千上万的可能性,所以孩子改变了想法,转而在第二张中画了另一幕。这种没有安排、没有预设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只有孩子才能这么自由地表达出来。这千千万万种可能性,在儿童画中,其实只表达了一小部分,如果我们连这一小部分都要去压制和管教,在孩子身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惊叹、发现和挖掘的呢?他们的想象力去了哪里?他们的创造力去了哪里?

请欣赏这个孩子的一系列作品和我对她的思维轨迹的推测:

画面内容:1.晚上有人游泳。2.泳池着火了。3.机器cat喷水救火。4.水喷到巧克力房子上。5.巧克力房子冲化了。6.箱子装走了巧克力。——卜悠然(5岁,女)(图05-1~图05-6)。

思维推测:1.有人游泳是日常生活场景,很常见。文字虽少,但画面交代合情合理。2.按照常理来说,泳池是不会着火的。她这么说可能是由于表达不清,应该是泳池旁边的地方着火了:也可能是她还不知道水火不融。3.她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泳池里的水,表现了思维的不合理成分。但喷水救火又是其合理的一方面。4.巧克力房子一定是临近游泳池。5.她知道巧克力遇到水会化,和之前的情节也是连贯。6.箱子装走了巧克力,这是结尾。

猜你喜欢

塑料板儿童画泳池
神奇的空气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儿童画作品展
自动逃离的小球
透明胶带里的颜色
泳池派对
杀人的泳池
《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追求画得太像》等
儿童画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