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文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9-09-02王立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实践科学

王立成

[摘要] 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是学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征,阐述了科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基本要求。②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利用具体案例说明科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科渗透人文教育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科学 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

一、初中科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子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希望提高升学率。科学教师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双基的训练,却忽视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标准不断细化、量化、标准化,最后演变成毫无生机的考分,人的尊严、德性、情感、价值观被忽视,活生生的人被“物化”,学校被“工场化”。从表面上看,虽然学校教学质量在大幅度提高,但是学生人文精神却在缺失,导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

人类的脚步已迈进二十一世纪,全球教育正从以书为本(或以文为本)的学历知识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转变。科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授业”“解惑”外,如何“传道”,如何融人文教育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既有本事,

又靠得住”,是我们科学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科学课程呼唤人文教育

1.“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承认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时代,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学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该理论强调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养。在该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④情感型的师生关系等。以上观点可以归纳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怎样才能促进人的最大发展。因此,在初中科学课中,除了科学知识教学外,若能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的增长和人文修养的提高同步。

3.“学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新课程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注重了人文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观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人的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因此,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人文教育目标,例如《生物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2]这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目标中阐述得更加详细。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科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努力达成学科人文教育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军”。

三、科学课实施人文教育的若干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社会交往,它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丰富的感情交流。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教育的人文性;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累积,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被忽视。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均有教育作用: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温暖的话语,往往能影响学生。教师以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炽热情感组织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氛围,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发展,这是学科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笔者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并且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要能使他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要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要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要唤起他的力量……你要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要能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要能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要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要用不同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要能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的一起欢跳,你要能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一句话,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科学。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真正做到这些,何愁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作为教师要切记“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为了使新时期的“瓦特”“牛顿”们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将“面向过去,面向书本,面向考试”变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人生”,将“传授、告诉”变为“体验、探究”,将“单向、唯一”变为“双向、多元”,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成为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家园。

2.利用和组织教材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初中科学是一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等学科知识的综合理科,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富有人文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果教师能够融人文教育于学科知识教学中,必定能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①科学课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学》教材第一册第10页中明确指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和运动着……”。[3]而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教材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电荷的正负、磁体的南北极、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质溶解性的吸热与放热、新陈代谢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组成、生态的平衡与失衡等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对立统一观点的有力例证。又如,通过生物进化内容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辩证观点……这样通过长期的启迪,学生自然能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②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科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发现磁偏角的时间要比哥伦布早400多年,我国在西汉时就掌握了铜铁冶炼技术,我国明朝科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文字……,以上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科学文明史的光芒,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李时珍、钱学森、宋应星、沈括、李四光、钱三强、邓稼先、竺可桢、袁隆平等九位中国古今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及优秀品质,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的初中生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志向,长大献身科学,报效祖国。

另外,在教材中还介绍了达尔文、伽利略、牛顿、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对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科学家,这些材料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例如,笔者在讲授力的单位时,首先提出了科学上为什么要用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然后让学生阅读书后的阅读材料《牛顿》。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认为那是因为牛顿对科学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有的认为那是因为牛顿具有谦逊的品质,他说的那句 “我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结果”将永远响彻在科学的殿堂上空。又如,笔者在讲授生物进化论时,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了书后阅读材料《达尔文》,同时思考:①为什么达尔文会从一个“神创论”者成为一位进化论者?②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怎么形成的?为了写《物种起源》耗费了他多少心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修养,笔者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以上科学家的传记,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

3.寓人文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之中。

初中科学是一门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组织各种学科实践活动,提高人文教育效果。下面是笔者在完成了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教学内容后,组织的一次融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于一体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记录。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午后,我带领七(3)班全体同学从学校整队出发,向离学校近2000米的贤明山进军。贤明山位于新登城南,已被省林业厅筹建“贤明山森林公园”,上有近400年历史的联魁塔(又名贤明塔),有刚建成不久的“罗隐碑林”,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庭儒(新登镇里官村人)的墓地,这一切在青松翠竹的映衬下,充分展示了古城新登厚重的人文历史。到了贤明山后,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周庭儒墓地”,并默哀致敬;组织学生参观了“罗隐碑林”,并邀请管理员详细介绍了唐朝诗人罗隐的生平及其诗作在我国古代诗坛上的地位;然后让学生在爬山过程中,采集制作腊叶标本的材料。到了山顶,同学们聚集在古塔下,开展了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文娱活动。最后,我组织了“争做古塔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捡拾游人扔在山上的垃圾,并装入事先带来的塑料袋中,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奖励优秀小组合影留念。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捡垃圾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多么可爱动人,我拿起相机按动快门,留下了那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瞬间。回到学校后,我将这次活动中拍摄的部分照片进行了展览,并布置学生写了一篇科学周记《从爬山活动所想到的……》。下面是罗锦同学写的周记,摘录如下:

星期五下午,科学课王老师带着我们去攀登了贤明山。

那天下午,我班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贤明山进军。我们经过20分钟的步行,终于来到了贤明山脚。在山腰参观了新登大诗人的碑林“罗隐碑林”,里面有许多他写的诗。下面这首题为《蜜》的诗,对我很有启发: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山顶。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照耀在地上,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给贤明山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但是可恨的垃圾让她的美丽蒙垢。之后,我们全班开始捡垃圾。山上的垃圾可真多呀!遍地是果皮、塑料袋、一些吃剩的食物……全班同学都十分积极踊跃,我也一手拎着袋子,一手快速而认真地捡着……一会儿,贤明山就变了个样,变整洁了,变美丽了,变得更加可爱了。

从贤明山回来,我想了许多,这一次活动,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陷入了沉思中……

我读了这篇周记后,写的评语如下:“这次爬山活动,相信你所获得的应该是无限的……”确实,从罗锦及其他同学的周记中可以反映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拥抱自然,开展这样寓教于乐的学科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关注社会、珍爱自然等优秀品质,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人文教育实践的思考

由于笔者在长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注重了教育的人文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高尚的情操。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熏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态度的端正,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等,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由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着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注重情感交流,这样做使学生真正由“亲其师”转而“爱其课”。例如笔者刚任教过的八(2)班的周涛同学,因身体原因休学半年,本学期他重返校园。在他本人强烈的要求下,他如愿以偿地再次成了笔者的学生。由于师生间这种良好的情感关系,去年八(2)班的科学平均分从开学初的年级倒数第二上升到期终考试时的排名第一,并名列全市前茅,。同样,笔者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省已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由于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教育的地位,这为学校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提供了契机。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除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外,更需要教师的“诚心”和“恒心”的支撑,同时讲究教学方法和渗透策略。

①要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人文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并寓于知识教学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例如,好奇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教育中,我们要发现和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内部的好奇,将好奇心和科学探索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好奇心的水平,培养创造兴趣,激发创造能力。为此,《科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这点。如《科学》第一册第一节“科学是什么”中直接指出:“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4]因此,教师在进行这节内容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则材料展开教学,并通过呈现问题――自己思考――展开讨论的教学模式,对“雨后的彩虹”、“种子的发芽”等自然现象引起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素欲,并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使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真正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②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增强渗透的生动性。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建立起来的科学。在教学中,师生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其他优秀的思维品质非常有效,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③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教材内容,寻找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不了解国情,盲目羡慕西方,教师可以利用钱学森等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待遇返回祖国的生动事例感染学生;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利用道尔顿、爱迪生等自学成才的故事教育学生;有的九年级学生染上了酗酒、吸烟等行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学中着重强调吸烟、酗酒的危害,并用生动的事例进行例证说明,从而有利于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

总之,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呼唤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的下一代——现代中学生,经过学校教育走上社会后,他能够做到“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和谐、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人,那么学校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选]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自然科学》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4]朱清时主编 《科学》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实践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