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同文化:大众文化扬弃与人文精神培育
2009-09-02汪盛科
汪盛科
摘要: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受到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存在着重视感官娱乐、忽视审美趣味,重视商家赞助、忽视学生参与,重视复制模仿、缺少意义追寻等问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为重要使命,并以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为着力点,同时提出了校园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校园史化;大众文化;人文精神;大学精神;精神成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90-0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它的研究与探索应体现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而实践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当今,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环境与挑战,我们要把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使命,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大众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从宏观视野下审视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涉及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是校园人、社会人、历史、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作为主流文化的一支亚文化带,是宏观环境的各种思想在学校范围内的缩影,其所涵盖的思想、知识和艺术等都是对社会大环境各种文化在校园内的“折射”。Ⅲ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点和落脚点应放在校园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大学生直接感受和参与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与大学生直接对话感受到,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与格调不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认为:有些校园文化活动不是让人深刻,而是让人平庸;不是让人宁静,而是让人浮躁;不是让人思考,而是让人迷失。
校园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联系,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娱乐化、文本的复制化等特点。大众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说、商业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等形态。大众文化深刻影响当今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众文化是与当今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形态;二是大众文化是当今消费社会的文化代言者;三是大众文化是青年追寻时尚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通过时尚、消费、大众媒介,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过于重视文化活动的感官娱乐功能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符合受众的口味,甚至是受众低级的口味;大众文化要满足受众娱乐、休闲,甚至感官刺激的需要。但由于决定大众文化生产的是文化生产商的利润需求,因此,大众文化缺少对受众审美趣味的引导、思想境界的引导、道德情感的引导。大众文化在“养眼”的同时并不“养心”,甚至还要毒害我们的心灵。
2过于明显的商业氛围与消费倾向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化与消费性的特征,商家已经介入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在大学校园里,寻求商家赞助也成为举办文化活动的普遍现象。诚然商家赞助能解决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经费,但企业冠名、商业宣传、商品促销、短信竞猜等作为商家赞助的条件,与校园文化活动粘合在一起,势必会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高雅性、纯洁性和艺术性。与商家赞助相对应的却是学生参与的不足,学生在活动的设计、排演、欣赏中缺位。
3过于重视文化活动形式的复制模仿
具体地说,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上模仿大众文化活动的一些组织形式与表现元素,追求活动形式的“眼球效应”,增加校园文化的流行元素,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问题是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及组织上,一些活动表现出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缺少对思想内涵的挖掘、生命意义的追问、道德现象的评判、艺术作品的欣赏、公共话题的评论,不能引起学生对精神、价值问题的思考,也不能欣赏到品味高雅的文化艺术。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满足普通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对于大学生,通过大众文化来满足自我娱乐、休闲的需要也是必要的;对于大学校园文化来说,适当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也无不可。但现在的问题是,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超过了应有的界限,校园文化应有的超越性、独立性、创新性、高雅性受到极大的冲击。如果不正视这种现象,并做出适当的应对,校园文化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为重要使命
有学者曾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过比较,他们认为,从文化的创造者与受众来看,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阶层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面向普通民众;在价值取向上,精英文化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者,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正义,而区别于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市场化、商业性;在审美趣味上,精英文化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继承者,所关注的是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价值的严肃性,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的不可重复性,而大众文化以取悦大众为目的,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在文化功用上,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作用,从而在社会上确立一种道义和真理的普遍信念,而大众文化只是追求一种个性的享乐与消遣何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认识,应是对人生存意义、目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简言之,关注人自身,以人为目的。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所以,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理想人格和自身完善,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关爱自然和他人等,凡是有利于人类自己及其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观念都应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有一点可以肯定,大众文化部分地消解了社会的人文精神。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指出的,由于大众文化的欲望化逻辑,造成了大量过度享乐的和精神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产品,导致了文化的低俗化倾向和非理性享受,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娱乐消费物质的盲目扩张和文化理性精神的丧失,从而消解了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意义,失去了社会批判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要精心培育先进、宽容、创新、前瞻力的大学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行为模式的集合体。㈣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精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不排斥大众文化的影响,但要超越大众文化的品位与格调。校园文化应该把传承弘扬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使命,把它作为提升校园文化
品位与格调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传承弘扬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承弘扬大学精神。有学者从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进行讨论,认为“知识分子”涵括一种超越阶级意识、阐释终极意义、关怀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意蕴,最能表现知识分子精神特质的是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也有学者认为,人是大学精神的根源、中心、出发点和归宿。其特定价值可为学术自由、科学精神、真善美、人文关怀等,决定何种特定价值的是大学人。大学精神同时是一种实践精神,是每所大学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积极实践,具有鲜明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个性,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京大学的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是浙江大学的精神。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就是要从本校的历史传统出发,挖掘其人文内涵,激发大学师生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心。
二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校时能真正体悟并认真尝试“精神成人”,所谓“精神成人”,则是强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正如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所言“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他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当前,由于受到工具理性、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至上等社会环境及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也变得愈加功利、浮躁,缺少对自我心灵世界和精神领域的关怀,缺少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关注。毕竟,大学生是民族之希望,社会之未来,我们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人文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灵更加丰富,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健全,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
三、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校同文化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实践路径。大学人文精神培育要以文化的方式来实施,亦即不是通过训诫、管制的方式来进行,而是通过示范、启发、引导的方式,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从传承弘扬人文精神、大学精神这个使命,从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和人格养成这个目标出发,有以下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
1挖掘大学故事
一所好的大学之所以令人神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里有许多故事,故事的主角往往是一些声名卓著的学者,故事的内容往往是大学学者鲜明的个性与人格。这些故事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精神与品格,是大学精神生动感性的表现形式。陈平原先生以“校同的真精神”为所著的《北大旧事》一书作序,并写到“讲故事,注重的不是权势,也不是成就,而是北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夸张一点说,正是在这些广泛流传而又无法实证的逸事中,蕴涵着老北大的‘真精神”。因此,大学故事是一种最佳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方式。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校史校情教育,把挖掘、讲述大学故事作为重要内容来开展,把展现大学学者的个性风格、学术品格等作为大学独特的风景。
2阅读人文经典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为加强人文教育,开设了许多通识课程,对于传承弘扬人文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标志通识教育涵义的传统科目如哲学、历史等,其价值更加受人瞩目,这对于打破我国文理分科严重的现状有其借鉴意义。在通识教育目标中,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人文类通识课程要把阅读人文经典作为主要内容,发挥人文教育的真正成效。
3传播校园戏剧
大学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自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排演《官场丑史》,1902年山西大学堂排演西方戏剧,到1909年张伯苓在南开大学亲自编演《用非所学》,到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戏剧试验社,1925年洪深指导成立复旦剧社,话剧在传播进步思想,提升人的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戏剧一般指话剧与戏曲,目前比较有名的大学剧团有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南开大学翔宇剧社、北京大学戏剧社、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等。笔者认为,戏剧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戏剧是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是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的特点。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既是娱乐,也是审美,能获得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自己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人性融入社会。
4重视高雅艺术
中国古代教育就有重视乐教的传统,乐教是安顿人的感性的理想方式。由于高雅艺术能使人越来越有教养、德行、慈善和同情心,在艺术那极富魅力的感性世界里,观众感受到的是激动、愉快、欢畅的美的享受。在艺术的优美中,受众的身心能以愉快、舒畅、满足、平和的心态沉浸其中,从而体会人生的优美、和谐,并在德性方面达到诸如“宁静以致远”的崇高境界。开展高雅艺术活动,主要是引进校外艺术团体来校进行公益演出,如中央和各级省市教育、文化、财政、广电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校内的艺术类专家学者开展艺术展演活动。精心组织高雅艺术的校园演出活动,确实能给大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具有良好的人文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36,
[2][3]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18,21-22,
[4]陈新夏,认识·主体·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0,
[5]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41,
[6]陆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1,
[7]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6-56,
[8]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D05:78,
[9]夏中义,大学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2
[10]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