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

2009-09-02王春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姜 越 王春玺

摘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令时代的潮流,而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人文缺失和对人本身的忽视,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包括:教育方式要实现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的转变;教育目标要求在共性教育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教育;教育过程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有更多的情感互动;教育环境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个性教育;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87-03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生存、自尊、安全、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意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教育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投入,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口这就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长期以来人文的缺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

1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正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所以它要自由地发展。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但是,一些教育者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障。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倾向,直接后果是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判断能力的低下和价值取向的错位,从而导致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和心灵生态的失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滞后于其知识能力技能的发展,各方面素质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很难应对社会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以形成不同的、鲜活的独立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单一的内容、千篇一律的方式进行,而必须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因人施教。要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给予每个个体自主发展创造的机会,让每个人拥有展示独特个性的空间,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品德和独特个性的社会主体。

3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忽视人文关怀造成的不利后果

首先,人文的关怀缺失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使两者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形成信仰“真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机制趋于松懈,是非善恶的标准出现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免出现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心理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失衡。严重的心理失衡还会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

其次,人文关怀的缺失容易导致大学生主体性丧失。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活生生的人,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单纯的智力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填鸭式,很少考虑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教育者所用的教材大多是年复一年的使用,缺乏创新,这使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去主动学习。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能动性,使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增加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互动。教育环境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1教育方式要实现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的转变

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听话教育。即不管学生喜欢与否、愿意与否,教育者总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各种道德规范,而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但这种接受不是发自内心的,很多时候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种种限制与束缚,人为制定许多条条框框,仿佛有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被教育者真正的了解,学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想跳却怎么也跳不远。对话教育则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双方都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对话教育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对话教育会带来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使彼此都能了解双方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话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

要真正理解受教育者,因为理解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理解就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就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要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意义与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理解学生就要走近学生,就要去关心学生。在对话教育中

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真诚的交流,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尽管教育者可能在一些方面知之甚多,但受教育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观察和意识,所以受教育者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对话的核心、实质应当是师生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通过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

2教育目标要求在共性教育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形成自身的气质特点,还是要求千篇一律?是注重个性培养还是强调共性发展?是造物还是造人?事实、经验告诉我们,造物的教育,千篇一律的教育,忽视个性培养的教育不会顾及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自身的真实需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最终导致教育的无所作为。而注重个性培养、注重聆听受教育者内心真实需求的教育方法高扬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使人的创造性、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彰显人的潜能与智慧。然而,我们的教育理想总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的目标,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框框、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属于学生个体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其个性也随之被扼杀殆尽。当我们反思学生缺少创造力、想象力甚至生存力的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个性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的教育有时不敢或者不屑面对学生真实的个性和真实的生命。注重个性就是承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是活生生具体的人。

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体现在宽容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不管其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的投入到受教育这样一个过程中。二是体现在选择方面。个性化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良好的选择环境。不要将一些规章制度、条条框框仅仅放在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育者可以指导学生的选择,但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种选择。三是个性化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的形成。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生活,努力发挥个人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教育者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不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准许学生存在某些不足,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引,而不能要求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教育过程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有更多的情感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一般的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在本质上存在着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情感投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所谓情感投资,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或投入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心理学家常说,青少年的心灵就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把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发出共鸣,协奏起来就会产生美妙的乐章。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这根和弦,并用真情去拨动它,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对流、心理上的交融,从而使彼此形成共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4教育环境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朝着健康、有德性的方向发展,即使人向善发展。因此,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对其自身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上,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校工作的始终。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正确有效地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给其良好的自主创新空间,发挥个性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构建和谐的多元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让学生渴望被关爱的心理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营造活泼互动、宽容纯洁的校园环境和轻松融洽的同学关系,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使思政教育要求自然地内化到学生人格的形成的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7-01—23(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