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

2009-09-01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李云龙闯关东意志

李幼斌遥远的父亲标本

将李幼斌近年来出演的几部作品连缀起来,几乎可以形成一部中国父亲形象的变更史

钱德勒

刚刚在央视播完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下简称《遥远》)中,李幼斌的戏份并不算多。尽管在演员名单中他的名字被放到第一位,更多的戏份还是围绕在殷桃、吴建等青年演员身上,但无论在投资方还是观众看来,最有吸引力的名字,依然是李幼斌。他累积了从《亮剑》、《闯关东》再到该剧的高人气和好人缘,他那张纵横沟壑的脸,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人物符号——传统、固执、坚毅,爷们的父亲形象。

《遥远》中,殷桃扮演李幼斌为报答救命之恩而送给战友的亲生女儿袁鹰,却阴差阳错最终成为李幼斌扮演的司令员韦铁军营里的新兵。身世之谜、姐妹俩在爱情上的竞争、与父亲的恩怨……这些都是亲情剧里常见的桥段,拎出来不算什么,但放在巍巍昆仑山脉和上个世纪60年代的背景中,却因为时空距离而产生了美感。

李幼斌扮演的韦铁,展现了一种家庭教育、传统承袭的父亲模式:子女的成长意志服从于集体意志(比如军队、工厂乃至国家),而集体意志的代言人就是我们的父亲——他们也是这样长大的。将李幼斌近年来出演的几部作品(《亮剑》、《闯关东》、《继父》、《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遥远》)连缀起来,几乎可以形成一部中国父亲形象的变迁史:《闯关东》中的朱开山注重父权,这是中国传统父亲精神的核心,这一部分几乎延续至今,却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逐渐弱化,“父亲”开始被迫去适应子女们主演的时代(《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而李幼斌最经典的父亲角色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到80年代初:如果说朱开山的父权主要还是体现家族延续的需求,那么李云龙、韦铁则更多地体现我们的国家理想与意志。尽管《亮剑》中真正表现李云龙与子女互动的情节很少,但他的革命经历也完全可以看作是韦铁的经历。《遥远》中韦铁在女儿袁鹰的墓碑前说:“几十年来,我们边防战士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我听到这段台词时,竟然有点发抖——被这种尽量消除个人存在,而突出集体意识的情怀所震撼。都这样了,怎么还把祖国念在口中?不仅仅因为韦铁是军人,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哪怕一个工人或者农民,在生活中也会说出这样主题宏大的“台词”。在理想主义像个笑话的今天来看,他们很可爱,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可敬。

李幼斌扮演的父亲形象是可以标准化的。这些父亲们不懂爱情,李云龙的恋爱、成家更像是征服,是基于男性能力证明的征服,之后的忠诚与执着,是一种作为家庭主人的责任——有一次我采访张国立,他也说他们的父母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爱情,之所以能够走到最后、相互扶持,是因为强大的责任感。我们的父亲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宁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子女,比如孙海英扮演的石光荣。

不要以为只有军人是这样,连电视剧《好爸爸,坏爸爸》(1987年)中赵有亮扮演的知识分子父亲不也如此?说起来,别说60后、70后,即便独生子女普及后的不少80后,提起父亲小时候的“专制”也都是眼泪哗哗的。李幼斌式的父亲希望子女成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栋梁之才是他们最满意的子女形象。

尽管现在也推崇诸如陈奕迅、庾澄庆这样的“潮爸”,但在《遥远》中我还是能够看到熟悉的父亲的影子——梗起脖子吼人的表情、不善表达感情的言辞……尽管没有用家国情怀“绑架”我,但他总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啊!当社会衡量价值的标准变化后,父亲的标准样本也跟着变了。

李幼斌塑造的父亲形象,就像路遥的小说、汪国真的诗,都远去了,远去了。

猜你喜欢

李云龙闯关东意志
动物的“自由意志”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废旧手机“变”宝贝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使用“李云龙” 上级要“亮剑”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