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邪实正虚”立法辩治腰椎骨质增生50例临床观察
2009-09-01张庆鹏
张庆鹏
【摘 要】:目的:探讨腰椎骨质增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抗骨增生敷帖散外敷加腰椎骨痹汤内服治疗腰椎骨质增生50例,按病程分型分度,每敷帖十次,服药五剂为一疗程,使用四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0%,无效10%,其Ⅰ度、Ⅱ度的治疗效果达到100%。结论:运用逐瘀驱风、散寒化湿、补益肝肾、调整阴阳为法,所组成的外敷、内服方药对腰椎骨质增生的治疗有肯定疗效,而“邪实正虚”是骨质增生的病理基础。
【主题词】:骨质增生;腰椎/外敷内服;邪实正虚;抗骨增生敷防散/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82-02
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而又较难治疗的疾病,不少患者罹病后甚感痛苦,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故对此病的治疗应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我科在开展骨质增生的专病治疗过程中,认识到“邪实正虚”是发病的关键,治疗大法必含有祛邪扶正两大要素,在施治手段上,强调内外合用,既要有药物内治其脏腑、又要有局部敷贴通理其筋骨,发现有逐瘀祛风、散寒化湿、补益肝肾的中草药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好疗效。现将2005年间治疗的50例腰椎骨质增生患者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要点及分型标准
①腰痛:初期多为钝痛,或为僵硬酸痛,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但活动稍久疼痛反而加重;②中年以上发病、病程长,腰痛时轻时重,往往因天气变化、疲劳等因素诱发或加重;③部分病人腰痛可牵扯至臀部及大腿后侧,并出现下肢麻木、感觉迟钝;④检查见腰椎生理前突减少或消失、弯腰受限、可有局部压痛或无局限性压痛点,下肢后伸试验常呈阳性,有叩击痛,但叩击后反觉舒适;⑤X线显示:腰椎生理前屈弧度改变,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致密,椎体边缘可见唇样骨质增生或有骨刺形成,甚则形成骨桥。分型标准:Ⅰ度:病程三个月以内;Ⅱ度:病程六个月以内;Ⅲ度:病程十二个月以内;Ⅳ度:病程十二个月以上。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人均为我科门诊患者,时间为2005年1月~12月。共50例患者。其中女性32例、男性18例;年龄30~75岁,平均42.5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5.2个月;Ⅰ度16例、Ⅱ度20例、Ⅲ度9例、Ⅳ度5例。接受此次诊断治疗前,50例中有38例曾经过我科外的1~3种方法治疗,包括中药煎剂或(和)中成药内服,西药镇痛抗风湿药、各种膏药外贴等,但效果均不理想;所有病例均未使用过中草药敷贴的透皮治疗;所有患者均具有腰椎骨质增生的典型临床表现和相应的X线诊断指征。
2 治疗方法
2.1 外敷法
50例患者均用抗骨质增生敷贴散(自制粉剂,组成:透骨草、老君须等),每次12~15克(视增生椎体数量而定),用生姜汁调和成干湿适度的药团,摊在医用橡皮膏上,敷贴于增生椎体对应的皮肤上。两天换药一次。十帖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共观察4个疗程。
2.2 内治法
50例患者口服汤剂均以腰椎骨痹汤(自拟方)为主方加减处方。基础方:独活、续断、杜仲、桑寄生、威灵仙、熟地、当归、鸡血藤、千年键、枣皮、丹皮、白芍。疼痛较重者加玄胡;伴有下肢疼痛麻木者加地龙、蜈蚣;遇冷疼痛加重者加肉桂;有化热表现者加黄柏等。每两日服一剂,中间休息两天又服一剂。五剂,二十天为一疗程。服 药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共观察四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患者不做重体力劳动,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久坐,少食寒凉食物。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有关资料,集合临床实际制定如下疗效标准:①治愈:X线片检查基本正常,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或改善,增生的骨质密度降低或骨刺消失,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体检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②好转:X线片检查显示改善,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部分体征存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半年随访情况稳定;③无效:症状和体征及X线片均无改善或轻微改善。所有病例治疗四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适时随访。
3.2 治疗结果
3.2.1 临床疗效比较
50例骨质增生患者治愈41例,治愈率82%;好转4例,好转率8%;无效5例,无效率10%;总有效率(治愈率加好转率)90%。而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结果见表1
3.2.2 疗效与疗程的关系
随着疗程的增加,治愈率逐渐增高,其中第2疗程结束与第3疗程结束时的疗效最佳。说明药物疗效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用药至少应该坚持3个疗程以上。结果见表2
腰椎骨质增生属于中医学痹证、腰腿痛、骨痹等范畴。对其病理机制、中医学多从整体角度来考虑。从病位而言发于腰的骨、筋部,根据脏腑理论“肾主骨”、“肝主筋”认为本病发生与肝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痹证、腰腿痛的形成,不外乎“邪实正虚”之变,邪实是外力所伤,淤血内滞或外邪侵袭,经脉痹阻;正虚是肾元亏虚,肝血不足等。超强度的外力和慢性受力的劳损,加之腰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等可以引起受力最集中的局部发生气血逆乱,严重的导致筋损骨伤、血流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形成淤血凝滞,必然引起腰椎骨骼结构受损,失去滋养。久而久之,腰椎退行性改变便出现了。在气候发生剧变而脊柱防御功能下降的情况下,致病的风寒湿邪经过肌表经络,客于脊柱及其周围筋骨,导致腰脊的全部或某一局部发生气机运行阻滞、气不能贯、血不能行,乃生成邪淤痹阻之证。肾气盛、肾精足、肝血足则筋骨强健;如若肾之亏虚、肝之不足,那么骨骼的发育会出现异常,产生外形及内部结构出现异常,稍经劳累或外伤,便致气血壅滞、疼痛发作。更兼筋肉不坚,荣养乏源,既无力保护骨骼,充养骨髓,又不能约束诸骨,一经频繁活动,便磨损严重,损伤明显,导致椎骨过早过快的出现退变。还需认识到,外邪致病必须通过机体本身的因素,往往是在肝肾不足,先天亏虚的情况下,腰椎有外观结构的不良,或有内在筋骨的不坚,而后感受外邪、阻滞气血运行。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骨质的退行性改变。
腰椎骨质增生的辨证,要抓住“邪实正虚”这个关键。邪实为淤血内阻、邪袭脉络、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正虚,为肾之亏虚,肝血不足。筋骨不坚,过早过快的衰老退变,腰椎易于遭受外邪。具体辨证之时应辩明淤血停滞的部位,了解风寒湿邪之偏盛;肝肾之虚何脏为主,阴阳之中有无偏颇。根据具体征候的不同,给予适当的处理。
在本病的施治手段上,笔者遵循了祛邪扶正两大要素,二者孰轻孰重可因具体病例而有区别,将逐淤祛风、散寒化湿、补益肝肾、调整阴阳体现在外敷法和内服法的方药之中。抗骨质增生敷贴散一方选用了透骨草、老君须等具有芳香透肤、通经活络而又逐淤、散寒、化湿的一类药物,同时配以一些消除骨刺方面的中草药,在增生的部位直接敷贴,能直达病所,起效快,无全身其它部位的影响,且疗效确切。
蒋位庄氏研治骨病数十载指出:“对于脊椎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外用疗法,虽然开展并不广泛,但却是十分有效的。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种疗法目前运用较少,但只要认真实施,常常事半功倍。”[1]本敷贴散的功用主要偏重于以邪实为主的患者。腰椎骨痹汤选用了杜仲、熟地、当归、鸡血藤、枣皮、续断、白芍一些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组成,辅以独活、桑寄生、威灵仙、丹皮以祛风除湿、化淤止痛,本方偏于扶正为主,内外攻补兼施结合相得益彰。
敷帖、内服方药既遵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又结合西医学研究成果[2]和多年的实践用药经验,应用于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收到良好效果,对于颈、膝、足跟等部位的增生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使用简便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蒋位氏.脊源性腰腿痛[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5.
[2]张建福.骨质增生的中西医诊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58-60.
(收稿日期: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