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的文化性向度

2009-08-31董秀敏

职教论坛 2009年2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

摘要:基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职业的内涵,提出职业的三种文化性向度即职业属“导生性文化”、“技术性文化”和“人文性文化”。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关注职业的技术性文化,而忽视人文性文化。

关键词:职业;职业教育;导生性文化;技术性文化;人文性文化

作者简介:董秀敏(1984-),女,黑龙江绥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1-0030-03

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是渗透文化的复杂的有机整体。文化是人类有机体的正式成员,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收容所,也不是神秘的监督者,而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社会整体的物质部分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职业是人的一种生活样态,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凝聚,所谓职业的文化性向度是指职业的文化属性,既职业属于何种文化,具有哪些文化性向。本文立足于文化视角,分析职业的文化性,并探讨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职业文化性向度问题的提出

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和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样态,“生活样态”是指“人之为人”的具体“活法”,表现为人的具体情形,它是由内在精神支配“做人”的形式。人设定自己和创造自己,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而是将人塑造成某种具体的样态,将人的生活创造成具体的方式和样法。特定的生活样态、样法和方式,就是特定的“人”的表现。职业是人们众多生活样法中最重要的样态,它是特定群体的生活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职业作为一种生活样态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活法,职业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人类的文化。职业是文化的,具有文化性,但又区别于社会制度、法律、道德、宗教等文化样态,职业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职业从文化学视角分析首先是导生性的。人“向文而化”有两个向度,或者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外向扩张,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人以外的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向外扩张的文化向度首先是迫于生存或者说是为了生存。然而人的生存状态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当一种生存状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生存状态又迫使人类向外扩张,文化首先变成了“导生”的存在。其次,人类用于导生的工具、知识以及操纵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力量就变成了导生的手段,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工具,组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就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样态,人们将这些手段归结为技术。职业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样态就在于它是技术技能性的,每种职业都随着技术和技术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人“向文而化”的第二个含义是向内完善,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我们的品质、思想、行为方式等提升到优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向内完善的向度无疑更体现文化或“人化”,因为它最能体现人的品质的优化,人性的完善情形,最能把人性与兽性相区别,它集中地和典型地代表了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人”,人在多高的程度上文明了。向内完善的文化我们一般称之为“人文性”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人类创造或拥有物质实体的同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需求。职业内涵着与从事某种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不仅仅是人们个人素质能力及社会法律和道德的体现,而且也是职业本身的要求。只有把职业的选择建立在包括经济、道德及精神上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才说这种职业是完全的。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某物,从事某种职业时,我们才说拥有某种工具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是真正的人。

综上所述,职业是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文化,它具有导生性、技术性与人文性,职业的文化性质决定了职业及其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职业是导生性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的产生首先是出于直接的人体需要。在文化状态中的生活,是必须要依赖于有组织的合作和靠着经济的及道德的观念,靠着这些人们获得了生存的养料,为了获得生存的养料,从而获取达到某项目的的手段,我们不妨称这种手段为“职业”,它是导生的手段,这些手段又同属于文化的范畴,也就形成了导生的文化。人类已经习惯了这种导生的文化,若他一旦失掉了自己的经济组织及工具,它就没有了生活,

古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并不像现代社会如此精确,众所周知的家庭手工作坊便是世代传承的手艺。这些手工匠人将自己拥有的“手艺”作为生活的一切,失去了便不再得以为生。所以出现了后来的“祖传秘方”,这虽然是狭义的职业文化,但充分体现了职业的导生性,即便在今天的工厂里大师傅们也要向学徒们保留自己的职业精华,

文化是后天获得的,父母及其他重要的人有意识、无意识地传达给下一代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职业这样一种导生文化同样不是遗传得到的。然而职业的导生性并不是狭义的只为谋求生存,而是个体的生长、个性的发展。完全的职业就是完整的生活,

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单单是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生存,个体的生长、发展是生活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生活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自我的愿望去从事某种可获得生长、发展的职业,就如同饥饿的人没有食物会饿死一样。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任何一个职业,如果从事者能够充分地感受它、全面了解它在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及道德上的用处,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心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获得自己的职业体验,然而这种体验只有真正的参与者才会对职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职业是技术性文化

技术思想与技术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秩序及现代生活自身的意义。现代社会往往将技术看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及职业体系。技术知识与技艺的发生、奠定和传承有自己的文化纽带,这个文化纽带我们不得不归结为职业,正是因为职业概念的介入技术才得以在每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传播。如果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缺少相关的职业部门,我们就会感到技术的超前性与落后性的不平衡。

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必须被扮演以便其对社会的功能得到实现,但是,个人想要扮演这些角色是因为个人的功能由此而得到实现。工业的专门化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职位,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有的职业本身十分简单,比如看管一台制造螺钉的自动化的机器。但如果人们为接受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做好了准备,那么机械将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们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背景。

在现代社会,职业越来越成为技术的,技术创

造了人的生活方式,职业承载着人的生活方式。技术文化是一种培育人和物的概念,这也是职业本身得以存在的前提。

(三)职业是人文性文化

人文性文化是关涉人生幸福的文化,是人类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外对人生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文化”这一术语,在科学之中是不具有任何普遍使用的一致性含义的。它指的是任何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包括比较高级或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诸如洗碟子或驾驶汽车之类的平凡活动。而且从文化研究的目的来说,这类平凡活动与“生活中更好的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充分体现了文化尊重人、关爱人的本质。文化本身就是“人化”,是人类自己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就是关涉人生幸福的人文性文化,现代职业承载了人们的希望,实现了人们社会角色的扮演,完成了人作为人的价值体现,职业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占据着人类一切行为的核心。

人文性文化在技术的单向度国度里被人们称之为遗忘的悲哀,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成为无法融和的文化,职业的人文性文化正在被导生性文化与技术性文化充斥着。但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自然的规律,人文性文化必然是职业及职业教育的归宿。

职业的导生性文化、技术性文化与人文性文化是职业内含着的三种文化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三种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与不发达的社会职业的导生性文化占统治地位,人们迫于生存首先要出卖自己获得生存的食量,在现代社会技术性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停地学习技能而无暇关注人文性文化在自身生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然而这三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同时存在于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三种文化性质发生着交替性的变化。

二、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在分析了职业的文化性向的同时,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也清晰可见。古代职业的导生性文化在教育上充分表现为学徒制,即为了满足生存而形成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这在历史上不同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同的选择。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了技术改变一切的时代,大规模的技术革命要求教育能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在这种力量的催生下,职业教育便成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训练基地,而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职业教育也因此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黄金时代。然而,这种以技术性文化为基础排斥人文性文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批判,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基于文化的演变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必然是由技术性文化向人文性文化的迈进。

(一)现代职业教育背离人文性文化

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职业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是完整的。杜威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分析职业首先是个人的生活,可以选择的生活,其次才是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是个人为了获得职业发展而进行的包括技能与知识的训练与养成,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于人的自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并非只是服务于社会的工具。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国家增进生产力,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教育的人文性文化内容。实际上,将教育人为的划分为训练技能与创造文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技能性文化与人文性文化是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的。一个只有技能训练而没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单向度的人”、是机器人;而一个只有文化修养而没有技能的人将缺乏赖以存在的工具,是不完全的人、难以立足社会。教育的本质在于沟通技能与人文的相互渗透,促进个体成长的完全性,同时也保持社会的有机完整。

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把技能训练与关于闲暇及自由的研究相结合,以“和谐发展”的精神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比“专业知识”更广阔的职业整体,将学校的技能训练与真正的文化有机整合,使专业是人文性的、职业是完整的。在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任何性质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学生出于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而不断地接受训练、掌握技术,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别人,并受到他人的欣赏,这种有人文性的职业训练带给学生的是充满欢乐与令人尊敬的工作。

在当前技能性文化占据职业教育领域的情况下,人文性文化处于从属地位。技术及专业学校与文化的对立,与这些学校的严格和狭隘的特征有关,这一特征排挤了所有的自由与宽容。文化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做事,而不管它是什么事情: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经历成功和失败的考验,通过对于无意识过程是如何帮助我们观察而最终对于事物的某种理解。简而言之,通过我们对于事情是如何进行的经验获得的锻炼和认识。

学校是社会的模型,人们通过与它的同化,成为今后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职业是文化的,职业学校的教育同样需要文化,好比人的左右手,技能与文化相辅相承。

(二)职业教育向人文性教育的回归

文化本身是一个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的有机过程,职业本身蕴含着文化,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当今社会,工业的专门化、细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职位,每个人都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工作机会,但自己胜任的工作并不多,这是文化差异决定的。

职业教育应注意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质上,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文化造成的错位。如果每个人经过教育培训都有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而且能看到这份工作与社会上认为更好的工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找到个人的价值。

社会在变革,职业在不断的重组,每个人一生不可能从事单一固定的某一职业,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考验他,促使每个人都可能从零开始。在竞争中如何谋取个人的新位置,不取决于你已经掌握了的专门技能,而是比技能更广阔的文化。在职业的变迁过程中,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人看清楚哪些机会是个人可以把握的,是否适合自己,惟有智慧才能助人一臂之力。智慧不是技能的训练,是文化的积累。文化是通往职业领域的一扇大门。

人文性教育回归的最终方式将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教育对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美]库利,社会过程[M]洪小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美]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职业
有趣的职业
我爱的职业
十二星座之未来职业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