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介石宜兴寻根认祖
2009-08-31赵映林
赵映林
扑朔迷离的蒋介石身世
《温故》之十一刊载蒋介石游太湖一事,其实,1948年5月蒋介石、宋美龄同游无锡太湖,完全是因为顺道之举。那么,顺道之举又从何说起呢?蒋氏夫妇为何在战事紧张之际有闲情逸致来欣赏太湖?说来其中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前来宜兴寻根认祖。
关于蒋介石的身世,自唐人的《金陵春梦》问世后,始终存在两种说法。一说他是河南许昌灵沟镇人。其代表人物当然是唐人。另一说他是浙江奉化人氏。比较一致和流行的是此说。
至于蒋介石本人不论在什么场合,公开的、私下的,抑或在日记、文稿和讲话中,对自己的籍贯均持后说。在现在能见到的材料中,蒋介石皆自称“武岭蒋氏”或者“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家族修的族谱,题签也是《武岭蒋氏宗谱》。武岭,也称武山,在奉化溪口镇东首,屏障全镇,为溪口的门户。蒋介石虽未说自己与河南许昌郑氏有元瓜葛,但河南郑绍发前来南京认弟,尽管未能见到“胞弟”蒋介石,然而蒋介石并没有为难他,在把郑绍发“资送”回原籍河南后,还给了他一个“步兵少校”的军衔,并且叮嘱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不要忘记给郑绍发开薪一事,却又让人疑窦顿生。由是,对蒋介石的身世籍贯的两种说法,是家喻户晓,经历几十年而不衰,而且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趋向缓和,又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成为社会性的“长久话题”。可是蒋介石曾到江苏宜兴寻根、认祖、扫墓、修祠一事,在1949年后的大陆除却宜兴当年的几位耄耋报人之外,再也无人知晓,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几位耄耋报人更是三缄其口;蒋介石的先祖乃是江苏宜兴人,更是“黑匣子”。个中缘由读者诸君自不难明白。
1990年代上半期,笔者因课题研究的需要,曾去宜兴市(今为无锡市辖的一个县级市)调查,承该市几个有关部门的热情协助和支持,采访到了当年在宜兴从事报业的几位耄耋老人,在他们的协助下,在调查中发掘到一件早被人们遗忘的事情——1948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来宜兴寻根、认祖、祭祀先人,嗣后又拨专款修葺当地蒋氏宗祠。宜兴寻根、认祖、祭祀结束后,遂有了蒋宋夫妇的太湖之游。
蒋如镜上书蒋介石
蒋介石、宋美龄为什么会到宜兴去认祖祭祀呢?难道这里真有他的先祖坟陵吗?
答案是肯定的,蒋介石的先祖的确是江苏宜兴人氏。而蒋氏伉俪去祭祀的缘由则是因时任宜兴县县长的蒋如镜的一封信所引起的。
抗日战争时期,宜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成立了“维持会”和伪县政府。宜兴沦陷后,当地的国民党县政权就成了流亡政府。抗战期间,国民党宜兴县长共换了6届。这第6任县长叫蒋如镜,是本地徐舍下滩村人,1943年11月到1946年6月任职宜兴县长。为了躲避日本侵略军和汪伪军的追杀,他经常背着背包在宜兴各处办公从事抗日斗争。这位县长是文化人出身。1938年他与潘韵笙共同创办了《宜兴报》,1941年6月1日,他又创办了《民锋报》。他在主编《民锋报》时曾与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办的《新江苏报》合出“中外电讯”,隔日刊出一期,报道世界各地抗击法西斯以及国内各地抗日斗争的新消息。正是因为这位县太爷是文化人出身,无论有事无事,总是喜欢涉猎古籍。他从宜兴《蒋氏族谱》中发现了宜兴蒋氏与奉化蒋氏是同祖、同宗。于是就有了在他卸任前夕给蒋介石的上书,引出了蒋氏夫妇的宜兴认祖祭祀与太湖之行。
那么,宜兴蒋氏是怎样的一个家族呢?蒋如镜为什么能把宜兴蒋氏和奉化蒋氏拉扯到一起,说他们是同祖同宗呢?难道他有什么确凿的史料根据吗?否则,蒋介石为什么会轻而易举的相信了呢?
据宜兴同志介绍,宜兴蒋氏在民国时期以及之前一直是当地的大族、望族。1990年代初,笔者为了取证这一点,曾在南京,还有江苏的其他几个城市,向一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地方志研究的老先生做过访谈,无不知晓宜兴蒋氏乃是当地大族、望族。
宜兴蒋氏始祖乃是东汉初的田亭乡侯。其家族史,根据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的《毗陵志》记载:田亭乡侯蒋澄,字少明。其父蒋横,东汉初官拜将军之职。蒋横共生9子,蒋澄乃其少子。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蒋横随刘秀征讨赤眉军有功,被封为浚道侯,其后遭中央监察官、号称“三独座”的司隶校尉匡路的诬陷而罹死刑。他的9个儿子通通被迁徙。蒋澄与兄蒋默,遂迁徙到阳羡(即今江苏省宜兴市)。后来蒋横的冤案平反昭雪,匡路也因此受到族株的处治。而蒋横诸子皆受封拜官。蒋默封云阳侯,官拜谏议大夫。蒋澄封田亭乡侯,任婺州刺史。蒋澄性格豪爽,任上颇有政绩,受到过朝廷的嘉奖。蒋澄60多岁时致仕回到阳羡。他赋闲居乡,热心公益,多次捐资修路、筑桥、扩建修缮祠堂,对本族和毗邻之贫困人家亦不时有所周济,在当地甚有声誉。71岁时无疾而终。当地乡人为纪念这位德被乡泽、为官清廉的老人,争相为其立庙祭祀。这就是宜兴城内东庙巷以及官林镇上各有一座田亭乡侯祠的来历。蒋默、蒋澄之子、孙以后分别任过前将军、丹阳太守、荆州刺史,有的封侯,有的袭爵,成为宜兴的名门望族。坐落在官林镇上的亭乡侯祠(原与今天的官林小学毗邻),是一座有三进落院,有门厅、正厅、后楼的青砖瓦木建筑。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兵火。庭院中仅一残碑,碑额篆刻“九侯世家”四字尚清晰可辨。
蒋如镜在卸任前夕,给蒋介石上书,在介绍完了蒋氏的这段家史后,又把宜兴蒋氏挂到了周公姬旦的身上,说蒋澄先祖是助西周武王灭商的周公的第三子伯龄。接着笔锋一转,又非常巧妙地把宜兴蒋氏与奉化蒋氏嫁接上。在一段分析之后,蒋如镜在给蒋介石的上书中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奉化蒋氏与宜兴蒋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蒋如镜把宜兴蒋氏宗谱用红锦缎包裹好,封上信,派专人送到南京。
奉化蒋氏确系宜兴蒋氏后裔
平心而论,蒋如镜所述的一切,不是他个人信口开河杜撰出来的。笔者查阅相关史籍,根据史料记载,蒋澄的后人,在东晋时期从江苏宜兴迁徙到浙江台州。蒋介石在未发迹以前,也认为奉化蒋氏是大世家。他在民国九年(1920)12月4日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吾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楼隘或即俗呼楼岙者便是之蒋浚明公,官至金紫大夫,即此派也。其墓在三岭山……摩珂蒋宗霸公,世传为吾祖,谱中所称必大公者是也。当王季之周,其居三岭,与岳林寺之弥勒相友善,亦近情理……”
可见蒋介石也是认为自己是由台州迁徙到奉化的“官至金紫大夫”的蒋浚明的后裔。再往前,蒋浚明的先祖又是谁,中间缺了一段,蒋介石自己也未曾弄清楚。如今见到蒋如镜的信和宜兴蒋氏宗谱,如获至宝,正好弥补了蒋氏家族世系溯源中断的缺憾。由此看来,蒋介石更早的祖籍当是江苏宜兴无疑。再说蒋介石看完信后立即嘱咐侍从室派人到宜兴调查,并交代下来:不要走漏消息,惊动中央各部委与要员们,以免贻笑于人。侍从室遂派人来到宜兴,与蒋如镜了解商谈后,就在蒋如镜陪
同下实地查看了都山的田亭乡侯冢等几处遗迹,还看了宜兴城里已经毁于兵燹的田亭乡侯祠的残迹。蒋如镜又请当地的士绅蒋耀坤详细介绍了宜兴蒋氏家族的世系情况。来人问得很仔细,做了认真的记录。不过蒋介石在听取了侍从室调查人员的报告后,并没有表示要来宜兴,只是不知可否地“嗯……嗯”,表示知道了。因为这时他有更重要的事——急于消灭共产党,正积极部署对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的进攻。另一方面,在还没有仔细研究这一事情的可信程度之前,也不便于立即表明态度,更不想声张,让人猜测议论。此后,随着战事的吃紧,蒋介石始终没有能来宜兴。蒋如镜原以为蒋介石会即刻来宜兴认祖祭扫,自己也可以风光一下,说不定还能够再继任一任县长。可是直到1946年6月底他卸任回乡,蒋介石都没有来宜兴(1950年在中共领导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蒋如镜被宜兴县人民政府以历史反革命分子罪判处死刑。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蒋如镜其人,以今天的法治眼光分析,蒋如镜是不该被判死刑的,因他仅仅只是做过一阵国民党的宜兴县县长,何况在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当地同志说,抗战后国共两党争斗中他任国民党宜兴县县长并没有危害过共产党,对人民更无血债)。
蒋介石宜兴祭扫蒋氏先祖
到了1948年5月初,宜兴县政府突然接到南京方面的通知:蒋介石要来宜兴扫墓。此时此刻蒋介石突然要来宜兴扫墓,并非其心血来潮,与当时蒋本人的心情,还有当时的国内政治局面有关。按照国民党的计划,1948年国民党要实行宪政,头年在国统区开始了“国大选举”。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在南京正式开幕,这次大会的使命是“行使选举权,以完成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即选举总统、副总统。4月19日,蒋介石如愿以偿当选为总统,这让蒋介石的心情很是好了起来,于是,他决定到宜兴一走。
此时的宜兴县的国民党县长是李乙飞,见到公函后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闹不清蒋介石要来宜兴扫的哪门子的墓。因为当年蒋如镜考证宜兴蒋氏与奉化蒋氏乃“同宗、同祖、同根生”只有参与其事者知晓,也没有公案留存,也就难怪李乙飞莫名其妙了。后来几经辗转,李乙飞在宜兴徐舍下滩村找到了闲居在家的蒋如镜,才算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回到县里,李乙飞就忙开了,亲自带人去勘察都山田亭乡侯墓。都山不高,海拔仅几百米。这田亭乡侯墓就坐落在都山荡边的都山上,依山傍水,林木葱茏,放眼望去,一片青翠,景色优美。不过这座千年古墓,到这时已是荒冢一座,主要建筑如牌楼等早已荡然无存。墓前仅残留着石台、石凳和一块字迹不清的墓碑。笔者1990年代来墓地时,见到的墓地占地面积还有3亩左右,据陪同的相关同志介绍说,原来的墓园面积有5亩多地,有围墙,由此也可以想到当年的气派。李乙飞交代县政府立即派人清除杂草,把通至墓地的小道修复完整,并在蒋介石要经过的几个主要地方,如和桥镇、徐舍镇和宜兴县城都布置了少许欢迎队伍。
5月17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及侍从警卫一行,分乘5辆小车,没有前呼后拥的大队车马,轻车简从,沿当时的京杭国道(即后来我们说的宁杭公路)于上午10点抵达宜兴徐舍镇。县长李乙飞率领宜兴县城缙绅蒋湘叔、徐舍镇的许楚箴和都山的蒋耀坤等在此迎候。这批人被蒋介石邀请同乘预先备好的专用汽艇直达都山墓地。之后,众人弃舟登山,步行约两华里到了田亭乡侯墓。蒋介石在都侯墓村(今蒋家村)问有没有同族年长者,蒋耀坤推荐了年逾古稀的朴实老农蒋田福,蒋介石接见了他,并客气的邀请他一同参加扫墓仪式。孰料几年后,国民党兵败大陆,蒋介石接见蒋田福一事也就成了蒋田福的一大罪状。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稍事休息后,举行了扫墓仪式,首先由蒋介石献上从南京带来的大花圈,蒋氏夫妇继而向侯爵墓鞠躬示敬,接着按年龄长幼分批向侯爵墓鞠躬。仪式很简单,没有上供品,也没有燃香烛。
蒋介石一行祭扫完毕,仍坐汽艇于下午2时回到徐舍镇,随即坐车沿京杭国道转锡宜公路去了无锡,在游览了太湖之后,径直回到了南京,未在宜兴城内停留。
以后,蒋湘叔、蒋耀坤两次上南京谒蒋,请示修理宜兴城内田亭乡候祠事宜。蒋介石拨了专款把祠堂修缮一新,并亲题“世德清芬”匾额。此匾额制好后高悬于祠堂正厅中央。匾额上沿正中有一朱红大方印:“中华民国总统印”,下款为“蒋中正”三字。
祠堂正厅,新塑蒋澄坐像一尊,后厅悬挂蒋澄画像一幅。画像是蒋氏家族历代祖传,确系古画。“文革”中尽被毁去,使调查者无以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