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大发展、大合作、大交流
2009-08-31曾润梅
曾润梅
当前,两岸政治、经贸、文化以及民间各项交流交往势头强劲、猛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迈入“大发展、大合作、大交流”新阶段。这既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两岸当局采取务实、灵活政策的结果。
两岸各项交流高潮迭起
进入5月以来,随着首届“海峡论坛”登场亮相、“胡吴会”二度握手、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高调登陆以及一批批大陆“万人旅游团”、“采购团”接踵入岛,两岸各项交流高潮迭起。
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沟通。借助国共党际交流平台,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已举行了两次高层会晤,并积极朝国共两党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化方向规划,“国共经贸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并逐渐成为由两岸执政党共同举办,广邀两岸各界人士参与的重要年度交流平台。自去年6月重启后,海协会、海基会这一半官方协商谈判机制,已先后举行了三次会谈,达成了九项协议、一项共识,并已形成在大陆与台湾两地轮流召开的惯例,两会各种层级的交流与互动也次递展开,迈入了机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运作轨道。自去年4月胡总书记与萧万长在博鳌举行“胡萧会”后,博鳌论坛也成为两岸高层举行经贸对话的另一重要渠道。目前,两岸高层通过两岸两会、国共论坛、博鳌论坛等多种渠道,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直接接触与沟通。
“海峡论坛”将民间交流推向新高潮。随着“大三通”的基本实现、两岸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陆资金得以赴台投资,两岸经贸关系逐渐迈入正常化。特别是,两岸直航逐步由周末包机、平日包机发展到定期航班,不必绕行、不必弯靠第三地,为两岸各项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两岸“一日生活圈”逐步实现,两岸学术、文化、新闻、体育、宗教等各种交流交往迅猛发展。5月中旬,由两岸50多个部门共同举办,来自两岸各阶层、各领域、各地区的共约两万多名人士参与,议题涵盖经济、文化、医药卫生、宗教、体育,少数民族事业等方方面面的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隆重召开,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代表性最广泛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也是专门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与互动打造的新平台,将两岸民间交流推向了新高潮。
民进党人士“登陆热”跃跃欲试。面对两岸各项交流蓬勃发展的大势,下野后一直固守“台独”立场、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民进党迫于民意的压力也不得不酝酿调整现行政策。党内不少人士指出,“民进党不能老是用屁股对着大陆”,必须调整与大陆关系,不能自绝于台湾的主流民意。5月21日,在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首肯下,具有民进党中常委、前新潮流系“大姐大”身份的高雄市长陈菊,以“行销世界运动会”为名率团参访北京、上海两地,在岛内引起不小震憾,也打开了民进党人士“登陆”的缺口。除吕秀莲早有意以《玉山午报》创办人身份“登陆”外,台南市长许添财更宣布将于6月底赴厦门出席“第一届海峡杯帆船锦标赛”以推销台南市风光。罗文嘉等党内人士还纷纷举办与两岸关系有关的论坛、研习营,力促党中央顺应形势、调整立场。
大陆掀起一波波“赴台旅游热”,“采购热”。自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大陆民众为实现魂牵梦萦的宝岛梦,赴台旅游热急剧升温。台湾机场、观光风景区以及高档大厦随处可见操着各地口音普通话的大陆观光客,仅2009年上半年赴台旅游的人数就达25万人次,年内将争取突破60万人次。同时,为具体落实惠台措施,协助台湾渡过金融危机,大陆方面自5月底以来陆续组织了多梯次的“采购团”赴台,采购包括电机、电子产品、电视面板、化工、机械、农产品、水产等多种物品,仅6月初赴台的“采购首发团”签署的采购协议总金额就超过22亿美元,刺激了岛内经济景气。
大陆有力引导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祖国大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本世纪头20年发展机遇期的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中心主题”的重要思想,并不失时机地抓住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的难得历史性机遇,推出一系列灵活、务实措施,有力地引导了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轨道。
一是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并秉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原则,务实、灵活地推进了两岸协商与谈判。
二是积极回应台湾民众在扩大国际参与方面的愿望,营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氛围。如在去年北京奥运期间,以“中华台北”称呼台湾代表队;同意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代表马英九出席去年11月在秘鲁召开的APF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对马英九提出的“两岸外交休兵”予以积极配合,使台湾得以保住现有23个“邦交国”;允许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取得世界卫生大会(WHA)观察员身份等,受到岛内民众与舆论的高度肯定,认为大陆释放了善意。
三是推出一系列惠台措施以协助台湾渡过金融危机,强化了两岸经贸合作。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两岸特别是岛内经济造成重大冲击,祖国大陆不断呼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共克时艰,并推出了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组织多批次大陆采购团赴台采购等一系列惠台措施,以帮助台湾渡过经济寒冬。
四是大力推动与包括民进党在内的岛内各党派人士的接触,深化了两岸交流。大陆不仅多次呼吁欢迎民进党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也对民进党人士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做出务实、灵活回应。如此次陈菊登陆前受到来自“急独”势力的压力曾一度想打退堂鼓,但最后在大陆的积极运作下,同意其以高雄市长身份登陆,并给予免持台胞证、按APEC模式礼遇通关等高规格待遇,使之最后得以成行。
马英九当局务实推动两岸和解
马英九上台后,视推动两岸和解为任内最大目标,积极务实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首先,马英九主张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全面恢复两岸交流与协商,不断重申保证在任期内不会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并提出两岸是“非国与国的特别关系”,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一国两区”关系等论述,使两岸得以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互信、恢复协商。
其次,马英九上台后抛弃了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以“管制”和“锁岛”为主的两岸经贸政策,采取了务实开放立场。如积极推动两岸全面“三通”,大力放宽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金额与类别限制;逐步开放两岸资本市场,开放大陆资金赴台投资生产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积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与新闻交流,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研拟承认大陆学历;放宽岛内政务官和县市长赴大陆交流限制,放宽大陆党政人士赴台交流限制等,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经贸、文化与人员交流交往的发展,有助两岸同胞增进情感、消除误解、打破隔阂、累积共识。
最后,马英九推动务实、灵活“活路外交”政策,进一步营造两岸和解氛围。马一再强调不在国际上搞“两个中国”与“双重承认”,在推动对外关系上也尽量避免挑衅、刺激大陆,强调“任何外交动作都务须随时考量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并以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寻求参与国际组织,表示可以接受“中华台北”的安排模式,可以先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再寻求成为正式会员。在推动“参与联合国案”时也尽量降低提案的政治敏感性,表示今年有可能不提案,等等。
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两岸各项交流的议题主要集中于低政治性、低敏感度的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因马英九当局坚持“中华民国主权地位”及“台湾主体性”的立场强硬,两岸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依然突出,两岸协商要由经济议题迈向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由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马英九当局一再宣称,“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一中各表”,一个中国不是问题,但这个中国对台湾而言就是“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迄今,现正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命运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中华民国在台湾目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两岸政治谈判时,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政治实体与对等伙伴地位必须获得承认与尊重”。现阶段两岸无法做到相互承认,但可以“相互不否认”。
马英九还不断指出,现阶段两岸没有谈统一的基础与条件,维持现状最符合台湾人民利益,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并一再重申“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立场”,宣称“不会在任期,不管是四年或是八年与大陆协商统一问题”,台湾未来前途应由台湾人民决定,甚至下一代来决定,这不是我们这一代可以决定的。
马英九亦表示,各种政策和策略都要坚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原则,台海两岸现阶段应优先解决经济问题,和平协议并不是当前所面对的最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