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要
2009-08-28
孙寿山: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当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行政审批工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出版资源按部门和行政区划均衡配置,形成了出版资源单位所有、地区所有,这种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审批和资源配置模式,忽视了新闻出版单位的产业性质和市场主体性,极大束缚了出版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观念还较落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职能不到位,绝大多数省(市、区)局尚未完全按服务型政府运作;创新意识不够强,留恋原有审批模式;工作手段还比较落后。
郝振省:
“金黎模式”的成功之道
中国出版科研所所长郝振省在《出版发行研究》撰写文章说:一曰抓名家书稿,但不迁就作者。“金黎组合”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名人策划选题,让名人服从选题,心服口服地就范于“选题”。好多时候,并非名人有了选题、有了作品后,他们去争取作品,包装出版,而是他们捕捉名人、定制名人、挖掘名人、以信誉和责任心赢得名人。二曰客观上帮助名家拓展,主观上成就自己策划。他们不是“一本书主义”,而是着眼于长期合作、长远合作。即使一本书,也要千方百计拓展它的覆盖空间,为争取的效益极限不遗余力。三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大限度地占有选题策划的高质量信息。“洞悉潮流,与时俱进;号准脉搏,获胜选题”,这就是“金黎模式”的占领信息高地的秘密所在。
黎波:
只有大众文化产品才适宜“全媒体”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科普类图书在网上阅读的情况也不好,只有大众文化产品最适宜在“全媒体”出版。由此,他对“全媒体”的阅读品位多了一层担忧。调查显示,在大众通俗读物里最好卖的“基本以草根为主,穿越、奇幻类小说的情况特别好”。对此调查结果,黎波心情复杂。他说,这代表,第一,网上的内容提供商没有明确的选择观念;第二,这种泾渭分明,是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两条路线上的自然分工;第三,非传统类媒体阅读领域里已经形成了一些‘小圈子,有这种阅读口味的读者不断加入,壮大了此类文学产品的产量。但还是要呼吁内容的提升,网络出版商继续在硬件手段上更新的同时,能拿出哪怕一半的投入用于筛选和提升内容也好!
庄智象:
传统出版对接数字出版,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庄智象在接受《文汇读书周报》采访时说:传统出版对接数字出版,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数字化出版的定义要科学。数字化出版要有明确的界定,现在这个概念还未搞清楚。如果任何传播手段都是出版的话,就会出现泛化的误区。广播也是出版,电视也是出版,都混在一起,现在统计的口径较为模糊,统计的很多数字其实是一种误导。如果网络游戏都作为数字出版的话,所有的和五官有关系的听读写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算出版?所谓的数字出版,应该界定在原来传统的以纸质媒介的传播手段转换成现代的数字网络传播手段,不宜把所有传播手段全部算出版,这样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指导我们在数字出版中有所作为。
杨红卫:
网上书店的媒体价值是传统书店不能给予的
杨红卫在《出版广角》撰文说:网上书店本质上是一种媒体,媒体价值是传统书店所不能给予读者和出版商的。不少的畅销图书品种来自网上书店造就。同时,对于大量的非畅销图书,让每种图书能够得到宣传展示甚至体验,使之与读者形成充分的接触,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并获取销售机会的重要手段。对出版商来说,原来采用的报刊和其他网络媒体的传播成本太高,而且受众模糊,效率和效益都不明显,相比之下,网上书店的媒体价值更高,并能直接形成销售。卓越网新年伊始推出知名出版社社长、总编等致读者的新年来信,抛出了2009年重点好书出版计划,说明众多出版商已经认同网上书店的媒体价值。
小侯:
网上书店不是浸入书业的产业病毒
《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小侯的文章说:网上卖书这种经营形态仅仅只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业态而已,因为毕竟网店的出现和生存模式都不是以“消灭”或者“蚕食”实体书店为目的的,它们没有恶意。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不论网上还是网下,都一样不容易。看看那些开张又关门的网上书店就知道,其实它们也像打了败仗的实体店一样无奈。照这么说,网上书店就没有一点问题了?当然不是。虽然生存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之间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处于发展期的网店模式就拥有了让自己肆意扩张的资本,产业的发展和前进需要的是正态的竞争和相互融合,而非机关算尽的小伎俩,不论是网上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应遵照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