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义:快步越读者
2009-08-28一辉
一 辉
郝明义的脚步快,这是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这位常有惊人之举的台湾资深出版人,最近又做了件被视为“疯狂”的大动作:从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起,便与妻小“移居”北京,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恶劣形势下,他要开辟文化疆土,将刺激转化成重新出发的资源!走出台湾,建构台北、北京、纽约三角出版平台。
农历年后,纽约办公室启动。郝明义已签下法兰克福书展前任主席卫浩世回忆录的英文版,未来这个三角平台在纽约的出版方向,将包括华文语言学习系列、华文作品英译,以及美国人不感兴趣的西方作者的著作等。他除了有雄心与西方出版者一较高下外,也想借机将台湾、大陆华文作品带到国际市场。
美国是全球最封闭的出版市场,每年翻译书仅占3%,因此郝明义的“国际布局”被视为疯狂、大胆。他笑着回应:“就经营企业来说,我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饥饿感以及觅食的能力,而走出这一步的。”
由于近半年来长居大陆,郝明义常常通过网络来观察台湾,让他的感受更深:“我感受到台湾文化的美好与价值,就是我们保存了中国文化里最精华的基础,又很开放地容纳了许多新的外来元素。这使得台湾是个梦想的实践之地,也让我不论到北京还是去纽约,都相信自己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对。”不论去大陆、纽约,他都以自己是台湾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人为荣。
郝明义强调,他思考的是整个文化大环境,尤其面对三通之后两岸经济的融合,台湾更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利基,避免失去自己珍贵的文化特色。他未来方向是“不能把文化窄化为艺文活动”、“不能分开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整体思考如何用文化创造价值,进行各种投资、补助与奖励,并鼓励企业参加”。
在这个时代,如何选择阅读的方向呢?郝明义说:知识是个不断扩张的密林,如果只凭借勇气,背起背包、拿着工具就误打误撞,一不小心就会被密林淹没。所以,你最好根据自己的兴趣先修出一条路,这样才不会在密林里迷路,不会在密林中饿死、渴死、吓死。阅读永远有无意和偶然的邂逅,关键是,你一定要找到一本改变你的神奇之书。
随着时间的演进,读者的阅读习惯似乎也渐渐有所转变。郝明义做了一番有趣的比喻。他表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阅读,都是给大脑的食粮,人的饮食要均衡,精神粮食当然也要均衡。总体来说,书的种类就像食物一样,可以分为主食类、美食类、蔬菜水果类以及甜点类。主食类是满足知识摄取需求的书籍,不管是在哪一个层面的书,只要符合知识补充的书籍,举凡教育上或学术上等等的书籍,就像主食一样可以让读者获取到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美食类则是满足心理需求的书籍,可能是比较高端一点的阅读,如历史、文化、哲学或艺术类的书大致可归为美食类书籍;而蔬菜水果则是帮助消化的工具书,如地图、辞典或百科全书等等;最后一项甜点类则是像言情小说、漫书图文等书籍,具有轻松和消遣的效果。阅读的平衡便是在上述四类书种里皆有涉猎,聚焦的阅读不是不好,但是针对某一个主题久了,总是要有些调剂,否则视野便容易狭隘。
郝明义认为,阅读这个事情,几千年来人类总是在追求更方便、更能体现时代质感的阅读手段。我们回头想想就会发现:一方面大家很担心人类正在远离阅读,另一方面人类从来没有像这一刻如此热爱阅读,手机短信、MSN、电子邮件等等;也从来没有一个时刻,人类如此热爱写作,博客、Twitter、电子邮件等等。大量阅读和大量写作同时在发生。现在最值得我们关切的是,到底该怎么利用这个时代最便利的阅读和书写手段?与此同时又能兼顾传统纸张印刷的书籍阅读。所以,我一直希望,作为一名读者如何保持一种“越界”阅读的习惯和乐趣,在纸张和数字阅读之间来回穿梭。
他常常把阅读当作是旅行,作者就是向导。阅读就是带你去一个你从未到达的地方。过去,在没有数字化手段特别是网络之前,就算你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着一本你特别想读的书,但是你也不知道到底哪天才能到达那里。不过有了网络带来的数字化阅读之后,身体力行的跋涉并不是必需的了,弹指之间你就能到达那里,一按键你就能找到你曾耳闻、心仪已久的书和资料。对于一个阅读旅行者来说,网络就是你拥有的一辆可以跋山涉水的跑车,这样一种便利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也没必要抗拒。“我身体不便,所以以前旧书店是不去的,但现在我家里几乎所有收藏的旧书都是通过网络古书店购买的。”郝明义一脸满足。
所以,这就是越界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价值在哪里?有太多的定义。郝明义常讲的是,阅读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本书,甚至不代表你到底读了多少本书,“我觉得阅读最重要的事情是,因为你读了某本书,从此你的人生不一样了,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追求目标。”
除了兴趣和能力之外,郝明义特别强调,出版人最好具备美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对于图像、音乐、流行等美学相关的素材,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培养。郝明义表示:“每一个人都具备对某个方面的美学感受能力,可以挑一两个和自己兴趣或能力相近的开始培养,这样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Taste(品味),对于从事出版工作有相辅相成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