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9-08-27桑圣美
桑圣美
所谓问点,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克服课堂教学中乱问、滥问的弊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选择恰当的时机并适时提问,找准问点,把提问作为跨越鸿沟的跳板,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很多数学知识、方法间往往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知识、拓展新知识应关注如何让新知、新法成为已知内容,合乎逻辑地发展结果,成为已知内容的自然延伸.对于已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来分析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教学《圆心角、弦、弧》一节课时,由于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圆的对称轴和旋转不变性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探究这种规律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利用圆心的旋转不变性,将圆心角∠AOB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任意角度,所得的新圆心角∠A'OB'与∠AOB有什么关系呢?
②圆周上的两段弧AB与A'B'又有什么关系呢?
③连结AB、A'B'后,弦AB与弦A'B'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学生会利用旋转不变性和等弧的概念,通过旋转、重合的演示,水到渠成地得出圆中弧、弦之间的等量关系.
二、设在学生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完成新知识的接受.
如在学习《圆心角、弦、弧》一节时,教者事先要求学生与同桌分别作出不同半径的圆.学生先用自己的两个同半径的圆旋转,得出圆心角、弦、弧的规律,小结规律后,提问: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这时学生一定很奇怪,明明刚刚已经动手操作了,结果就是这样,还会有不同意见吗?通过这一提问再次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教者便趁势提出下一个问题:每个人把自己的圆心角换给同座,把圆心重合在一起再旋转也能得到同一个结论吗?如果不能得出,这说明什么?这样课堂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三、设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激发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习题:一农场有一笔直的围墙,农场主想用这条围墙和长5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鸡场,问,围成什么几何图形时,能使鸡场中呆的鸡最多呢?
学生对这样的日常生活问题应该十分感兴趣,他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把学过的所有几何图形都搬出来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认识到其实是要求鸡场的面积最大,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借助于周长求面积进行猜想.而数学中的每个结论是需要数理考证的,最后要求大家分工合作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在计算的过程中实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目的,最后交流自己的结果.
四、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
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解决教学中的每一个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节时,圆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
①从旋转的角度.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封闭曲线.此时要指着圆面向学生提问:这个就是圆O吗?引导学生理解圆与圆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从集合的角度.在旋转线段OA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圆周提出问题:圆周上在运动的过程中由多少点组成?生:无数个点.问题③:无数个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做什么?请回忆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的相关内容作答.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去回顾已学的角平分线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问题④:圆上的点具有什么特征?生: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问题⑤:所以圆是[ZZ(Z][ZZ)]的点的集合.问题⑥:生活中的各种车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提问后,学生会顺着你给他的平台,跳一跳,摘到果子.突出重点了,也突破难点了.
五、设在学习的盲区,整体把握
课改后的新数学教本,在讲解部分例题时常常不给予完整的解答,或在讲解部分例题时给予了一个问题的一种解法,然后会在旁边的小边框中给予提问,让学生自己作答.这是我们学生常不注意的地方,教者要及时提问、把握问点.
如果一堂数学课能在教学中巧设问点,通过他们的已有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相信就不会出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一上数学课就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我们学生的潜力就一定能得到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一定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