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呕心沥血”
2009-08-27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09年36期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是由“呕心”和“沥血”两个词组成的。“呕心”是说文人在写作时,重视创意,无不想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意念;重视辞采,挖空心思想写出美丽的词句,为达到目的,甚至琢磨到似乎要将心、胆吐出,形容他们的辛苦,比喻创作的苦心。
唐代诗人李贺就是一位“呕心”创作的人。他是唐朝中期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七岁就能作诗、写文章。他用尽心血进行诗歌创作,严重地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活到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可他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大量独具风格的好诗。李贺作诗,并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意实地观察,注意写作材料的积累。他每次外出游历,总是骑一匹瘦弱的小毛驴,背一个织锦书囊,让一名小书童跟随着。遇到好题材,吟得佳句,就赶紧记下来投入锦囊,回家后再加工整理。等天晚回到家里,母亲看他从口袋里拿出许多诗稿来,总是心疼地说:“你这孩子简直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呀!”的确,李贺把自己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了诗歌创作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些历代传诵的佳句,都是他呕尽心血的结晶。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归彭城》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说,挖出心肝作为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呕心”和“沥血”两个典故合在一起就成了“呕心沥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苦思苦想,费尽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