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生的灯塔
2009-08-27
【主持人语】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是前进的路标,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生活就失去了航标,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有理想就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追求;人生也就因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充满信心,充满乐趣,充满阳光!
请细读下面一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和事,并深入思考:什么是理想,我们应当如何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这些将对我们有所启发,让我们有所收获!
【选文一】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健
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观看运动员们的训练,但一贫如洗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羞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就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心中的苦恼,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了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一点五米高的栏杆前让他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个个栏杆,它们会挡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努力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或者绕过它们,总之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信心。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为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的赤脚运动员。在现场数万名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距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仅剩20多天时,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这次一定会放弃比赛。然而,32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次夺得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马拉松赛跑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面对记者蜂拥而至的话筒,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到跑道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拦住我奔跑的雄心,所以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我梦想的终点。”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
赏析
“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这是贝基拉自幼的理想,尽管他生长在极度贫苦的家庭,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都买不起,更不用说训练费了。但在一位好心教练的启发下,他长期坚持赤脚奔跑训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马拉松赛跑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理想的实现是必须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甚至毕生的精力的!
【选文二】
等待自己开花的季节
□佚名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甚至老师们也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得一团糟,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他的试卷打过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他的智商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和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因为那张憨厚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书房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属于它们的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待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振作起来了,尽管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从未气馁,他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又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因此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也是好评如潮。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是的,只要你不断地储蓄能量,终将赢来花香四溢的未来。
(选自《人生与伴侣》)
赏析
这是一篇给人以激励,教益及启迪的美文。文章短小精悍而蕴涵深刻,语言清新自然而韵味隽永。读它,恰似品尝一枚耐人咀嚼的橄榄果,愈嚼味愈美,满口余香,韵味不尽,让人从中得到教益——人的一生有如花草,只要你“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待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从而实现你的理想。“憨豆先生”艾金森成功的故事,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但细想一下又全在“情理之中”。
【选文三】
北大有多远
□李祥华
他们是村里唯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父母。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低,他们怕耽误了孩子,就把他送到城里去读书。
妻子嫁在城里的表妹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住。可事不遂人愿,妻子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儿子自然不能继续寄居。这样,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
他们夫妇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那家工地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那里吃,一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都做一份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点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中下游。他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直哭,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本,才知道自己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根本请不起,愁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兴致,上课不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眼睛瞪得滴溜溜圆,巴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以便晚上好教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亲心里笑笑,并不点破,就一边想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难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初中三年级,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高中后,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您放心就是。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再不忍心让父亲陪他受罪,想了想说,我每晚回家后,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您认为可以了,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我就不睡觉,继续学,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泪眼蒙眬。从此,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所学。每次考试,他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
后来,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儿子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选自《意汇》)
赏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也是莘莘学子的理想。这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明白要知道“北大有多远”,就要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傅望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