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人物翻案,是喜是忧?等
2009-08-26
为历史人物翻案,是喜是忧?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真相早已被掩埋进那一堆堆废墟瓦砾之下,而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在悄无声中渐行渐远。只是孰好孰歹,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然而,最近历史学界却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这就是大刮“翻案之风”: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刚刚为商纣王翻案,王立群教授就出来替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脱责任,紧接着于丹师兄张志君教授又为秦二世喊冤……面对此番“怪象”,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是我们以前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出了问题,还是评判历史人物的标准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呢?
三千年后看纣王
方方
中国人喜欢讲究一个“盖棺论定”,习惯于给人一个好或者坏的人生评价。而谈起历史上的暴君、独夫,恐怕第一个被想到的就是商纣王了——这几乎变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了。从周武王公布讨伐纣王的檄文开始,直到现在,历史的时空变换了三千年,我们中国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沿袭着纣王就是纯粹的坏人的观点。而一旦有人对这样的观点提出哪怕是~丁点儿的质疑,就会有人跳出来说是为纣王翻案。
其实,说起为纣王翻案,钱文忠老师并不是第一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贤徒子贡就曾说:“纣之不善,不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而近代的学者顾颉刚更是撰写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一文指出纣王所谓的罪恶是历史流传过程中层累堆叠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胜利者书写历史的传统下,我们现在人所看到的纣王的形象是经过了精心包装的,而不是原来的模样了。
远望群山不见峰,朦胧只在雾云中。毕竟三千年过去了,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朦胧的身形而已。
翻案要翻成铁案
简超
对经典别出心裁的解释,对历史人物的新观点,一味视为颠覆和翻案,这种看法并不客观。我们应该肯定当代人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使用更加科学的认识方法,对古典和古人进行再认识,进行“立体扫描”,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如果不加区别地认定这些新元素新认识就是颠覆、就是翻案,那反倒是直指一代不如一代,直指社会退步。
翻案不怕,颠覆也不怕,颠覆要颠覆得有理,翻案要翻成铁案,要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和严肃的认识态度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单纯为了名利的考虑,以读史一得之见抛出一个噱头论断,以断章取义的手法收哗众取宠的效果,那就会令人鄙视。而一些象牙塔里都不被公认的论断,小众里讨论一下也就罢了,却拿给媒体作噱头式的宣传,这就不是做学问,而是卖狗皮膏药了。
不妨多一些宽容
毕厚奎
对同一历史人物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是由于研究者身处时代、服务对象、占有史料、个人立场和认知程度等诸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动辄扣上翻案的帽子未免有点小题大做。对于大胆新奇的观点,不必忙于下定语,还是先检视一下其是否言之有据、有序、有理。只要是严谨地摆事实、讲道理,而非故作惊人之语,哗众取宠,邀名作秀,就不妨作为一家之言,姑且听之存之。那些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不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异于官修史书的一家之言,才变得鲜活丰满起来吗?
对传统评价的颠覆,至少表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氛围是自由的。学者能够保持独立的思维方式和鲜明的学术个性,深入地思考问题,认真地做学问,敢于怀疑一切,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更令人惊喜。
我国有漫长的专制史,因言获罪的文字狱曾屡见不鲜。因此对今天来之不易的言论自由应倍加珍惜,对不同的观点甚至刺耳的声音要多一些宽容,不要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一副卫道士的样子。理应如西哲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翻案之风”可休矣
张维
今人刻意对有争议的古人进行开脱和翻案的做法可以休矣!今人即使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或思辨力,也不可能完全抹去历史厚重的尘埃,让千百年前的古人重新还原到当时的真实面孔。再说,历代附庸在帝王专制周围的一些儒生,他们毕生虔诚奉行的“为尊者讳”的信条,使他们为后人记载的历史早已丧失了应有的客观与公正。我们假设,若能考据历史真伪并求证到古人的本来面目,试问: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与思考?它又有多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我们不得不质疑,当前如此这般地为纣王翻案,替“焚书坑儒”开脱或给秦二世喊冤,是否成了某些人肆意猎奇和炒作的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