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被乱世压垮的理想主义者
2009-08-26舟自横
舟自横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陈宫基本都是伴随曹操或吕布而出现。曹操行刺暴虐无比的董卓,犹如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震惊天下。曹操在逃亡途中在中牟(今河南中牟)县被抓,而认出他来的正是县令陈宫。心怀忠义、对曹操印象已先入为主的陈宫,并未像个追星族那样扑上去表达敬意。他“熟视曹操,沉吟半晌”,先戳破曹操的谎言,把他收监,“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毛宗岗点评陈宫此举为“细”。而此时的曹操受到如此待遇,心中已猜到几分。
到半夜,陈宫命亲随暗地领出曹操,到后院审讯,毛宗岗点评为“精细”。陈宫问他:“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此时的陈宫已非一个幼稚的热血青年,他自以为安排周到,谨慎地考察曹操,按毛宗岗的点评,他“先沉吟,次密召,后拜服。最有次序”。殊不知这一系列的反常行为,狡猾的曹操焉能猜不到?“偏是奸雄会说道学语”,他马上义正词严:“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这一下就镇住了陈宫。正如毛宗岗评语:“此县令须以此言动之,奸雄眼力过人。”果然,陈宫马上屏退左右。而毛宗岗居然又点评陈宫此举为“精细”。搞不懂此语到底是夸陈宫还是夸曹操。
此时的曹操,已完全明白了陈宫的心意。所以,他一个犯人反倒向陈宫发起了强大的心理攻势:“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陈官问他下一步打算。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这一番话说得陈宫热血沸腾:“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于是下定决心跟随曹操了:“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按说,陈宫能偷偷放曹操就不错了,但他却像毛宗岗所评,“不特相救,且复相从,宫之于操,其恩不可谓不厚矣”。照现在的话说,陈宫一个堂堂的县长、正处级国家干部,就这么跟一个全国A级通缉犯潜逃了,而且不为金钱,更非为美色,只是出于道义和理想。
两人在逃途中,路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热诚相待。早已如惊弓之鸟的两人出于误会,曹操“遂与宫拔剑直入”,一连杀死吕伯奢家八口。文中没有细说,但估计陈宫是参与动手了的。等发现真相,陈宫后悔地说道:“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两人只得又仓皇而逃。
在路上,两人又遇到打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和吕伯奢虚与委蛇一番后,“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日:‘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原先对曹操相当仰慕的陈宫,此时此刻心理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曹操的理由是:“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这话说的不错,后果很可能确实如此,但这对正直的陈宫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无心之失已是后悔莫及,有心为过就更不可原谅,何况这部是一条条的人命:“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听到此处,曹操就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千百年来让人诟病的、反映了他人生哲学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此语一出,陈宫算是完全处于幻灭感之中,心中的五味杂陈,非当事人莫能感知。心理还处于惊惧状态下的陈宫,只好默然继续随曹操前行,然后夜宿客店。等曹操睡后,心情算是慢慢平复的陈宫不禁后悔莫及,京剧《捉放曹》里对此作了相当多的渲染,著名的“一轮明月照窗下”唱段,可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陈宫的心态:“(白)我好后悔也……”
此时,陈宫已完全认清曹操的真面目,认定他将来必为国家大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但陈宫终究下不了手,“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于是便不辞而别,自投东郡去了。
曹操一生中有两次必死无疑的时刻,一次是华容道,一次就在此时,但曹操都安然无恙。其实,那都是因为杀他的关羽和陈宫出于仁义而将他放过。殊不知对于曹操这样极度自私、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奸雄来讲,仁义只是需要时可以当面具,不用时可以随手扔掉的破抹布。
值得一提的是,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一样,有着“拥刘反曹”倾向的毛宗岗,在评说曹操杀吕伯奢及其一家时,一方面批判曹操“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另一方面又赞曹操“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他的理由是:比起那些虚伪的道学家,曹操“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辈)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
让人感慨的是,为达到目的就可以牺牲无辜者,不独曹操这样的奸雄如此,那些看来是干正义事业的革命志士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经历。目前热播的电视剧《潜伏》里,小资的晚秋固然是无辜,地主王占金、当过八路军后被俘的许宝凤也罪不至死,但是在地下党的眼里,为了保护有更大价值的余则成,他们这些人都是必须被清除的隐患。如果换了其他由中共亲手培训的间谍,或许会毫不犹豫执行命令,但对困为出于良知而加入的余则成来说,还是不忍。余则成心慈手软的结果,固然是挽救了晚秋,为中共留下未来另一个杰出的间谍,为自己留下另一个老婆,但没杀的另外两人却几乎致他于死命。
《潜伏》毕竟是电视剧,可真实的历史更为残酷。1931年,顾顺章被捕叛变,这个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叛徒之一,给中共地下组织几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为了清除隐患,周恩来亲自带领康生等中共特科负责暗杀的红队到顾顺章家,秘密杀死了包括顾顺章老婆在内的9个亲属。但周恩来毕竟有仁厚之心,制止了康生杀顾顺章未成年的8岁女儿和12岁的小舅子张长庚的计划。后来女孩被送到保育院,张长庚则被放回家。据说当时一向不抽烟的周恩来破例要了一支烟,说了一句:“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万不得已,采取这样的极端措施,今后历史又会怎样看待我们呢?”而后来的事实是,被放掉的张长庚因为年幼被其姐夫利用,又给中共地下组织带来极大破坏。在那个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残酷斗争时期,革命者的确难以心慈手软。
以最终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的革命,往往要通过杀害无辜这一非公平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这是革命的悖论,也是一个难以判断是非的话题。
陈宫既希望他效力的领袖能成就大业,又希望这个人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可惜他这种名士特质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过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他们也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他们不愿参与政治,或许是他们更清楚乱世中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崔州平他们明白,想实现政治抱负的陈宫或许也明白,但他就是不能接受。像曹操这样的政治人物,对陈宫这样的想法必然会不解,甚至感到可笑或不屑。不是有句著名的话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要说牺牲无辜的生命,就连起码的温情往往都不能有。而历史恰恰证明,最后成功的往往也是曹操这类的政治领袖。
在弃曹操而去后不久,其实陈宫又见过曹操。曹操因父亲被杀,迁怒于徐州太守陶谦,大开杀戮。时任东郡从事的陈宫与陶谦交好,出于
道义,上门劝阻曹操,但被曹操一口回绝:“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
劝阻曹操不成,脸上无光的陈宫只得转投陈留太守张邈。恰巧走投无路的吕布此时也来投奔,陈宫乘机劝说张邈,趁曹操后防空虚之际发兵攻打,于是张邈派吕布率兵攻下兖州、濮阳。阵脚大乱的曹操只好从徐州退兵。保住徐州的荣誉后来虽然落到前来助阵的刘备身上,但实际上应归功于陈宫。陈官也正式开始辅佐吕布。
读过很多史书,见识过很多历史人物,但极少有像吕布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的武功不可思议的高强,同时人品也不可思议的卑劣,他几乎集中了天下所有小人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反复无常、言而无信、见利忘义、厚颜无耻、贪财好色。曹操虽然奸,但还配得上英雄的称号。至于吕布,一个完美的武将,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的小人,这两样结合出来的是个十足的怪胎。历史出现吕布这样的人物,只能说是造物主弄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陈宫先合弃人格卑劣的曹操,却又找上了彻头彻尾的小人吕布,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探究个中原因,除了说陈宫不会识人,更重要的是在没有看清吕布本质以前,以陈宫看来,一个莽夫至少比奸雄的所为更可以接受。正如后来被俘后他对曹操所说:“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而且陈宫认为吕布武功盖世,只是有勇无谋,自己正好发挥所能。甚至幻想吕布被他的足智多谋折服后,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通过劝谏来改造吕布。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陈宫辅佐吕布期间,吕布虽然采纳过陈宫的计谋,但绝不是言听计从,相反多次因刚愎自用几乎招致灭顶之灾。他很多时候之所以听从陈宫,更多是出于眼前能感受到的利害和危境下的迫不得已。小人是不会真正信任他人的,所以他也从没真正尊重过陈宫。
陈宫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认清吕布的本质。一个有才华的谋士固然最大的挫折感就是自己的妙计不被采纳,而陈宫刚烈、清高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其他类型的谋士低下头来,对主子谆谆诱导。他慢慢失望,但并未绝望,于是他尝试亲自插手。
辕门射戟后,袁术提出和吕布结亲,企图用“疏不间亲”之计,让吕布放弃对刘备的支持。陈宫识破此计,但他不仅没有及时制止,反而直接到前来提亲的韩胤馆驿,当面点穿,并建议他为防夜长梦多,早日提出让吕布送亲。与此同时,陈宫也力劝吕布答应这门亲事。
陈宫此举很让人费解,他明知这样一来必将置刘备于死地,使己方丧失一个同盟,何况要杀刘备当初放任袁术进攻就是了。探究他的动机,只能有两条:一是辕门射戟后,吕布实质上已经得罪各方,在别人眼里已无信用,与其都得罪,不如讨好一方;二是陈宫看清吕布将来已无希望成就大业,让吕布投靠实力稍弱的袁术,必将得到重用,也算给吕布找了一个好的归宿,或许他自己也能全身而退。而且当时吕布之妻也认为袁术将来可能称帝,袁术只有一子,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将来有可能做皇后,对吕布有利,吕布也表示赞同。但不得不说,陈宫此举是个大的败笔,而且直接导致吕布对他失去信任。
得知吕布和袁术结亲后,与刘备交好的陈珪带病去见吕布,他逐一分析利弊,改变了吕布送亲的念头。吕布最后只有一句:“陈宫误我!”小人大都多疑善变,吕布慢慢对陈官不再信任。
结亲不成后,袁术七路大军来伐吕布。陈官要吕布杀陈珪、陈登父子,陈登却用计破了七路大军。吕布对陈宫的信任又一次下降,从此更重用心怀二心的陈珪父子。陈珪父子经常拍吕布马屁,吕布自然受用,陈宫劝他提防,反遭吕布怒斥。陈宫只能感叹:“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陈宫此时已渐渐绝望,他虽然基本已失去吕布的信任,但他再也没勇气和上次一样不辞而别。
陈宫虽有才华,但身上有士人都有的特质,那就是清高好面子,当初他有勇气抛家弃官跟随一个通缉犯,却没有勇气和那个令他失望的人当面说声再见。在陈官又认清吕布后,自然对他的品格无法忍受,但作为一个讲究风骨气节的士人,他不能一次次地弃主而去,被天下人耻笑。所以陈宫只能继续跟随吕布,和吕布集团这艘注定要沉没的破船一同沉沦。
吕布集团覆灭后,陈宫被俘,面对他蔑视的曹操,对比俯首乞降的吕布,他表现出士人所具有的风骨气节。“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曹操明为关心实为要挟地说道:“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像曹操这样的奸雄,是不可能让曾背叛过自己的陈宫活命的,但陈官毕竟救过他,而且当时曹操并未得到整个士族的支持,为了不背骂名,他表面上还是惺惺作态,人情做足。
而陈宫早已把曹操看透,他料到曹操不会对他家人赶尽杀绝,但他也绝不会低头感谢曹操的假仁假义,来配合曹操的这出表演,因此他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请即就戮,并无挂念。”然后从容赴死。其节操之坚贞,正气之凛然,感动得“众皆下泪”。
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陈宫的评价还是颇高的: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里,生存的最高法则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这决定了游戏规则只能是不择手段,而与道义无关。理想主义者陈宫不认同也不愿遵守这套游戏规则,他还保持着刚直的性格和士人的风骨。他不会像苟或、华歆那样不问是非、为虎作伥,也不会如许攸、张松之流朝秦暮楚、卖主求荣。这注定了陈宫只能是三国里的匆匆过客。
可惜的是陈宫失于察人,辅佐的对象不是阴险狡诈,就是卑鄙无耻。“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也还罢了,特别是跟随“三姓家奴”吕布这样的至尊小人,让天下人颇为他感到不值,以致后人提起陈宫时,也只能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