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返璞归真

2009-08-26王三阳曹汝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长中学

王三阳 曹汝军

还在大学求学时代,自己便对“程门立雪”这个典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伊皋书院凭吊的一份情思凝聚在心头业已多年,这个夙愿终于在今年的阳春三月得以实现,心里便有了莫大的满足感。

而让我更加欣喜的是,在归程的出租车上,与司机陈师傅交谈,无意之中有了又一个新收获。陈师傅家住伊川县城,因为职业原因,一天到晚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孩子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连续换了两处学校都没有好的效果,在朋友的介绍之下,来到伊川实验中学就读,时间不长,孩子竟然犹如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陈师傅无限感慨地对我说:“你真的应该到这个学校去看看,那里的校长和老师教育学生真是技高一筹,我们县里的很多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去。”

陈师傅的一席话让我很兴奋。作为一位爱上教育的人,能够到一所被当地老百姓称道的学校参观,实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对伊川县教育局刘占伟副局长道明,刘局长爽朗地笑了:“我亲自陪你去。”

与王社坤校长一番交谈,令我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四月、五月我又两次来到该校,随着与王校长还有学校师生的零距离接触,我深深地感到,王校长不愧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教育内行。

智慧之一,做教师提升的助推器

王校长说,没有教师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学校2006年以来新进教师达到60%的实际情况,王社坤校长把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当成了自己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校长,就要想办法把自己变成教师提升的助推器。”

集体超周备课,提高教学效率。集体超周备课,是王社坤校长推行的一项富有成效的新举措。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培养打工作提前量的意识,提前一周把下周的课备好。

王校长认为,对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备课越充分,课堂发挥越能游刃有余,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青年教师更是如此。提前一周准备下周的课,让教师有了更加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能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很多教师从超周备课、说课当中尝到了甜头。他们认为,学校的超周备课制度不仅让老师们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全面的把握,而且因为时间宽裕,还可以不断地矫正讲课思路,通过说课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对所讲内容的取舍更合理、科学,因而效果更佳。

在超周备课的基础上,王校长又进一步要求初一、初二的教师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围绕中招考试知识点、中招命题走向研究教学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全校优质课三讲三评。第一个层次,是在备课组教师之间进行讲评;第二个层次,是在教研组内讲评;第三个层次,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讲评,然后,根据讲课的实际效果,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三个层次,层层拔高,不断提升,每周都有公开课讲评,坚持不懈,同科之间交流,不同学科和教研组也可以交流,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在学科组长或者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认真分析、评讲、交流。常规化的评讲活动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搭建平台,开阔教师的视野。王社坤说,教师发展需要学校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为此,他一方面在全校倡导读书学习,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们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邀请名师名家前来讲学。

在实验中学,学习的风气十分浓厚。王校长要求,学校的班子成员每个人都要教课、听课,而且要满工作量,中层主任都参加授课。王校长本人连续两年都在伊川县校长赛课上获得一等奖。王社坤认为,作为学校领导,不会教课,不能上优质课,就没有底气对教师的讲课评长论短。

加强学习,领导班子同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了多年。2006年下半年,全校教师共同学习《细节决定成败》,王校长定期与老师们交流讨论,首先向老师们谈自己的心得。他的话语老师们至今记忆犹新:“看看我们穿的衣服,所有的名牌都在细节上体现出来,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

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让老师们不仅感到充实,更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喜悦。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王校长就会派出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几年之间,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都留下了老师们的足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老师们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引领教师在反思中成长。王社坤是一位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校长。2007年3月,王社坤校长被派到上海挂职学习一个半月,他将学到的很多东西都用于实践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校长说:“我自己认为算得上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河北衡水中学的校长不但在校抓紧学习,每次外出学习时也一定带着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学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就靠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伊川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开始了反思之旅。

与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时时被老师们发自肺腑的喜悦所感染。

初三英语教师石会芳老师的体会是很深的。她说:“现在,我们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作反思日记,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

王社坤校长的名师培养计划,在2008年初见成效: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组长张建国被评为伊川县十大杰出青年,理化生教研组组长郝景贤被评为伊川县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该年度伊川县教育局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

智慧之二,要教育不要“叫育”

走进实验中学校园,我们看到,所有的建筑物,虽然留下了岁月流逝带来的痕迹,但是,却看不到乱刻乱画的痕迹。墙上的张挂物,整整齐齐,没有任何的故意涂抹;班级物品,只有自然的磨损,而没有人为的破坏。向王社坤校长问及缘由,他说:“治理整顿环境的境界有三种,一是禁令性的,如‘禁止骑车入校园‘不准高声喧哗,其管理是粗放型的,其境界是最低的;二是劝导型的,如‘草也有生命,请不要踩疼了她们‘请靠右边走,此比前者进了一大步,但还不是最高境界;三是无声胜有声的,什么牌也不挂,什么话也不说,校园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浓郁,进入学校有种让人愉悦向上、心旷神怡之感。这是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人人随手丢一片纸屑是不治程度;人人自觉拣一片纸屑是大治程度;不丢又不拣仅是中治程度。”

王校长崇尚真正意义上的润物无声的教育,他希望老师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王校长认为,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提升学生个体素养,全面进入“大雅大美”的境界,其显著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其深远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他率先垂范,带领全校教职工,从细小处发现大道理,从细微处养成大习惯,从细节中引发大思考。

为了让学校师生真正意识到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王社坤煞费心思,独具匠心地做了一次“破坏性实验”——利用全体学生会时间,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盆生长茂盛的冬青抬到了主席台上,让每个学生上台摘掉一片叶,然后将叶子随便丢弃在走过的任何地方。学生嬉笑着上台摘叶,惊愕地坐在台下观看,最后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沉寂。当再让每人捡起一片叶子时,学生们表现得是那样专注和认真,终于亲身感受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真正内涵。

在实验中学采访,席利平老师的一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席老师是初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同时兼任九三班班主任,她的教育信条是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她的学生小华是一位上课常常溜号学生。席老师经常给小华设置一些问题,让小华去解决。小华都会十分认真对待。在席老师的关照下,小华过去那种呆滞的眼神不见了,而是变得熠熠闪光。

中考结束了,实验中学又刷新了以前的记录,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创了历史新高。让席老师格外欣慰的是,小华也以理想的成绩升入了重点高中。高兴之余,席老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想办法让更多孩子的眼睛放射出光彩。

智慧之三,善于挖掘并优化教育资源

学校的考试,由家长参与全程监考,这还是我在实验中学听到的新鲜事。

王社坤校长刚来实验中学的时候,了解到过去经常会有一些家长来找学校的麻烦。事因也并非是什么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却经常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经过与班子成员研究讨论,他们达成了共识:家长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

于是,实验中学做出一个令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考试监考。

第一次监考完毕,王校长和学校班子成员一起和家长座谈讨论。家长们积极发言,很多家长动情地说,通过监考,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加深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要积极配合老师们的工作。

家校沟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王校长和老师们喜出望外。

实验中学的每个教室里都挂着钟表,过去是挂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现在都挂在了后面。这个变化源于王校长一次听课的偶然发现。那天上午的第四节课,还未到下课时间,可是有很多学生眼睛时常瞄着钟表,有的甚至坐立不安。善于发现问题,是王校长的一大特点,他禁不住想,钟表的作用主要是提示老师上课时间的,挂在前面,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看来,这个钟表的位置需要改变。事实证明,钟表的位置变了,学生的表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王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教室、校园、社会,学生、老师、家长,是教学环境的制造者,同时也是教育资源的创造者。作为校长,就应该事事留心,时时留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教育需要有心人,校长富有智慧,校园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长中学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