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潜蝇的防治技术
2009-08-26岳红梅
岳红梅
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又名稻秆潜、稻钻心蝇、双尾虫。在我国南方各省山区都有不同程度为害,以幼虫钻食心叶、生长点及幼穗,早稻、单季晚稻一般枯心率在20%~35%,伤穗率10%~25%,严重的减产20%~50%,为山区、半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黑龙江省水稻面积不断加大,种植年限加长,该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 为害症状 稻秆潜蝇以幼虫钻食心叶、生长点及幼穗。苗期受害,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洞孔,以后发展为纵裂长条,叶片破碎,常称为“破叶”,有的心叶上形成一排圆孔,四周色淡或发黄,严重时抽出心叶扭曲而枯黄。水稻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受害,抽出的叶片也有长条形洞口,幼穗被害后,形成扭曲短小的白穗,穗头谷粒残缺不全,部分颖壳变白,稻穗直立,称为“花白穗”。
2 形态特征
2.l 成虫 为一种黄色小蝇,体长3~4毫米,翅长5~6毫米,腹部腹面淡黄色或黄白色,腹背色稍深。
2.2 卵 白色,长椭圆形,长0.7~1毫米,宽0.1毫米,上有纵裂细凹纹。孵化前呈淡黄色。
2.3 幼虫 体长6~9毫米,宽0.7毫米,略呈纺锤形,体黄白色。
2.4 蛹 围蛹,长6~9毫米,宽1毫米,纺锤形,初黄白色,后呈黄褐色。
3 发生规律 在东北,此时稻田尚未插秧,如成虫出现于5月份才能在插秧后的水稻上产卵,所以东北地区以什么虫态在何处越冬不详。在黑龙江省主要为害水稻,在田间成虫产卵期必须在5月上、中旬以后,幼虫期为害也必须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至于为害代数不详。据南方报道,成虫在清晨至下午6时前羽化,羽化后l~2小时即交尾,日平均气温20℃以上时,成虫羽化后一般2~3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一般1叶1粒卵,卵期一般6~7天。幼虫多在上午4~8时孵化,初孵幼虫可借助露水向下移动而侵入稻茎,露水干后幼虫即不能侵入,如侵害稻穗,一般需取食幼穗后才能化蛹,所以化蛹早晚与抽穗早晚有关。一般认为,冬暖夏凉气候有利此虫发生,冬季温暖,有利越冬幼虫存活;夏季冷凉有利成虫活动,尤其多露、阳光充足和潮湿的环境,水温又低,有利为害。有露水有利于幼虫钻蛀为害,没有露水幼虫不能钻蛀。此外,氮肥施用过多,水稻贪青徒长,叶色浓绿,利于成虫产卵,为害就重。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不同。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1)消灭越冬虫源 在冬季抓好绿肥田、春花田及田埂的化学除草,减少越冬虫口数;对空闲田、绿肥田早稻在化蛹初期,结合春耕备耕灌水或翻耕能起到较好的杀蛹作用。
(2)改进育秧技术 第一代稻秆潜蝇集中在早稻秧苗上产卵为害,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地膜打洞育秧新技术,使早稻秧苗避过第一代稻秆潜蝇产卵高峰期,减少早稻秧苗受卵量。
(3)地膜打孔育秧方法 选用长1.2米、宽20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将地膜像布匹一样卷在木板上,每次可卷地膜100米左右。然后再将长约50厘米、宽20厘米的厚纸压在地膜上,用直径0.4厘米的皮带冲,按4厘米×4厘米的距离插花打洞,膜边15厘米不打洞。秧田按旱育秧要求做好秧畦,畦面宽约1.6米,畦边光滑稍有倾斜。施足基肥,播种后将紫云英切成长8~10厘米的段,均匀撒在秧畦上,再盖好地膜,膜边紧贴畦边。管理按常规膜棚架育秧方法。
(4)推广抗(耐)虫品种 根据水稻不同品种抗(耐)虫性,推广抗虫性较好的适宜本地区的抗虫害品种,适当调整播种期,可减轻稻秆潜蝇发生为害。
4.2 化学防治
(1)防治策略 防治稻秆潜蝇应采取狠治一代压基数、巧治二代控为害的防治策略。
(2)稻秆潜蝇防治指标 秧田期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期平均每丛稻有卵1粒的田块;卵孵盛期后,为害株以稻苗刚展出的“破叶株”为标志,秧田期株害率在1%以上,本田期株害率在3%~5%,可确定为防治对象田。
(3)稻秆潜蝇的防治适期 该时期因农药的种类、施药方法和防治时的虫态不同而有差异。若使用内吸性药剂防治初孵或低龄幼虫,宜在成虫盛发至卵孵始盛期用药;若为茎叶喷雾,则在卵孵始盛至盛期用药为宜。
防治成虫的药剂有:
①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②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防治幼虫的药剂有:
①40%乐果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②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