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西人爱把中国挂嘴边

2009-08-25

环球时报 2009-08-25
关键词:巴西人茶农巴西

求职者要有“中国人的耐心” 小青年爱文看不懂的汉字

本报特约撰稿人 胡续冬

巴西舞蹈卡普埃拉有中国武术的味道。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莱里称为“热带中国”。实际上,这个位于南美的遥远国度从十八、十九世纪起,就受到很多来自中国的影响。在该国首都巴西利亚生活的日子里,我在当地人身上发现了不少与中国有关的趣事。

日常用语能见到“中国”的影子

巴西人自古就很欣赏中国,在该国语言里,“好买卖”一词原意为“和中国人做生意”,“风光秀丽”一词原意为“中国式风景”,足见其对中华之倾心。友人告诉我一件趣事,说是巴西的日本侨民最初在当地推广一些日本食品的时候,用的都是“日本某某”的名字,但二战时期大家都不买日本人的账,其商品难于打开销路,于是日本人就把这些食品的名字改成“中国某某”,结果颇为畅销。到现在,这些巴西化的日本食品依然还叫“中国某某”。

近些年来,巴西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日渐浓烈,对中国倒是感觉越来越亲近。当初“神五”发射成功后,我在一个巴西人的车里听广播,他告诉我,广播里连篇累牍全是对中国的祝贺。我稍事谦虚了一下,随手翻开车座上的一份杂志,看见封面醒目地印着“中国将在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行车途中,我这个未来第一强国的公民稍觉有些无聊,就拿起车上一个小玩具来玩。那是一只很可爱的橡皮青蛙,每在肚子上捏一下就怪叫一声。当我把它翻过来研究发声原理时,在青蛙屁股的位置看见了熟悉的“Made in China”。

很推崇“中国人的耐心”

巴西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叫做“中国人的耐心”,指的是一个人不急不躁,耐心达到了极致。在报纸的招聘广告里常能看见,某职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除了学历、经验外,特别提出要有“中国人的耐心”。

关于这个俗语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和180多年前到里约州来的一批茶农有关。这批茶农可能是巴西史上第一拨中国移民,他们在农艺方面细致认真的工作受到巴西人的普遍尊敬,到现在里约市还有一处专为中国茶农建的名叫“中国风景”的胜地。可惜当时的大清政府瞧不上巴西,拒绝签署农艺人才移民协议,于是巴西转而求助日本,致使此地成了日本本土之外最大的日本人定居地。

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耐心其实远不如巴西人。巴西人性情太悠闲,遇上飞机晚点、约会等不到人的场合,照样自寻快活,丝毫没有半分焦虑。尽管如此,巴西人还是坚定地认为,中国人的耐心谁都拼不过。不信可以看看巴西的电信宽带广告片。片中主角是两个中国云游和尚。此二僧撑着油纸伞徘徊在圣保罗街头,无论是行人的推搡、堵车、语言不通还是交通事故,都不能改变他们的从容之态。但是当他们回到家里,在一幅写有“毅力”二字的条幅下试图拨号上网和远在中国的方丈聊天时,老牛拉车的网速终于逼得二僧失态,挥拳砸烂了电脑。结尾是一句画外音:“如果没有巴西电信的宽带服务,即使你有中国人的耐心又能怎样?”看到这里我笑得都快晕死过去。因为我家用的正是这项宽带服务,其速度之慢就差点逼得我挥拳砸向那无辜的电脑……

脑门上文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在巴西,汉字已然是一种极度流行的装饰图案。印着英文的衣服不常见,而且一旦穿出来还会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敌视,印有汉字的衣物却比比皆是。但是由于懂中文的巴西人很少,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身着便装的政客到某电视栏目里拉拢民心。他一脸诚恳地大谈施政理想,但身上的衬衫却赫然印着一个巨大的“猪”字,无意中暴露了他的政治能力。在一个鸡尾酒会上,我还见到一个优雅的白领女性穿着一条美丽的亚麻裙子,但上面作为装饰的汉字却是莫名其妙的“上”和“我”两个字……

在巴西,几乎很难碰到一个身上没有文身的年轻人。在他们当中,几乎1/3的人身上能见到汉字。在巴西利亚中央车站的小摊上,每个摊主都摆出了一大堆他们打死也不认识的汉字供人挑选。我还经常收到陌生人的邮件,要求帮忙翻译他们喜欢的某句话做文身之用。有个巴西青年额头上文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拜我所赐。出现如此多汉字符码的原因,是因为巴西人普遍觉得汉字美丽神秘。不过这种对异文化象征物的猎奇式借用,倒是让我这个生活在异域的中国人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猜你喜欢

巴西人茶农巴西
老党员“卖”茶忙
巴西人不说“巴西语”?
“早春茶”开采
8万巴西人移民葡萄牙避乱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