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8-25高亚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课文教材

高亚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手段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转变。2006年,我校的校园网络初步建成,课堂教学步入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道。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研究成为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积极学习,实践,探索,初步体验到了信息教育技术对语文课堂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一、提供背景资料,为学习新课设置情景,引人入胜

语文是一门注重感悟的学科,对于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光靠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讲解、说教是无法达到感悟的目的的。因此,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便能达到“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效果。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如在教学冰心女士的《观舞记》一文时,列于印度舞蹈的舒缓随意,活泼轻快,动作柔美,舞姿灵活,婀娜多姿,文中虽已经有精彩的描述,但学生感受得始终不那么真切,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再现了印度舞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生动画面的双重感受中产生了与作者、与文本的共鸣,对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系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文章很多,如《白毛女》、《泰坦尼克号片段》、《黄河颂》、《音乐巨人贝多芬》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获得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在课件上配上古朴典雅的书轴做装饰,加之优雅恬静的古镇古筝名曲,立即能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教学《邓稼先》前提供邓稼先的背景资料;教学《我的信念》前提供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奖以及生活的材料,拓展阅读《穿越百年的美丽》:学习《口技》前欣赏《洛桑学艺》片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对新课文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引用相关资料,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学好新课

如《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但如果不了解作者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无法理解作者那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斗志和激情的。特别是文中有许多语句运用比喻进行说理,学生或许在理解上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适时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外,还可以引用他的《青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

三、补充课外材料,使课文内容达到深化

适当地引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不仅能使课文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拓展和延伸的方式很多,如学完《丑小鸭》后补充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体会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精彩之处;学完布丰的《马》补充欣赏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体会两者在写马方面各有千秋的不同方法;学完《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后,补充一些著名的中外神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可见,只要能“取其精华”信息技术便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天地。

以上所述,只是信息技术在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最简单的应用,而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没有自己的专题学习网站,不会制作FLASH,还有一些课型不适合多媒体教学。在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我深深知道信息科技只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因此,我还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效应,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近、拥抱信息技术,让我们用信息技术去点燃这些火种吧!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