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
2009-08-24高丽娟
高丽娟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有如下作用:
一、陶冶情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学生课本所选编的文章,可谓是文质兼美。“文以载道”,怎样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达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还原出来,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情操受到陶冶呢?我想只有通过那富有真挚情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完成。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之心灵受到震憾,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朗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成大纲所强调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教学任务。
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因为文学作品是靠美的艺术形象(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来打动人的感情,学生朗读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帮助学生有效地感受文中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艺术境界。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字平淡朴实,但读来却感人至深。那种包含于平实语言之中的父子情深以及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微妙的父爱和文字美,却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出来的。只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出作者浸透文中的真情。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这种形神统一的和谐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二、积累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荀子曾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贯通起来理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闻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自明的。
三、提高理解力
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是传统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语言教学可供借鉴的精华之一。通过朗读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容易做到。读出课文内容的特点,读出课文内容的情感,则是朗读教学的重点。
1、凭读解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必须设计一系列问题,学生凭借朗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朗读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要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2.借读悟情。课文的情感借助朗读去领悟,也通过朗读去表达。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课文的情感。《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抒发了作者当时对周总理无限敬仰之情,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才能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出特点。用语言来表现事物,事物的特点寄寓在语言文字中;读出事物的特点也就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现身说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林海》写“岭”的部分突出“岭多”、“岭温柔”,如何读出“多”、“温柔”,就成了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明白“了”、“的”的表达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用舒缓的语调去读,即以读代讲。
四、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录音朗读、视频范读等形式,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一位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素装,表情严肃,用低缓的男中音,饱含深情地朗读,来表达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学生朗读和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朗读方法、技巧,让学生比着读,赛着读。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和“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柳咏、李清照的婉约,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精心地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