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激趣-精讲-迁移-创造”模式优化教学创意
2009-08-24王霞
王 霞
【摘 要】“激趣-精讲-迁移-创造”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在教师启迪、参与下的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大胆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历与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模式;激趣;精讲;迁移;创造;创意
一、指导思想
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而新思想、新方案是任何东西取代不了的。联合国对新世纪文盲的新定义为: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美国在60年代开展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是“送人一条鱼,只够他吃一顿;教他去钓鱼,够他吃一辈子。”这些说法生动形象而又十分深刻地指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发现,敢于创新,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模式的内涵、目标及理论依据
“激趣-精讲-迁移-创造”教学模式是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在教师启迪、参与下的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大胆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参与,也注重教师引领和组织的作用,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那种单纯的视觉-听觉结构,重视并加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学过程当作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一种单调、呆滞的知识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在强制状态下被动地学习,感情受到严重压抑的做法。
有人认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可以按学生掌握的深度分为三种。第一种程度:能初步领会并记住教师传授的内容,学习掌握知识的智力活动仅仅停留在记忆水平上。第二种程度: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且具有模仿运用知识的技能,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提高到理解的水平。过去的教学“吸收-消化-贮存”的教学模式往往至多也只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学水平)达到第二种程度。显然,这是不够的,应当通过教学使学生走出这个水平,达到第三种程度:善于创造性的活用,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进一步提高到创造思维的水平。
三、模式的四个环节
1.激趣
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如故事、游戏、趣闻、谜语、诗词、悬念等)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比如我在讲《<论语>十则》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名列第一”,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同样,利用新颖别致的板书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将板书内容勾勒成楼阁状,周围再辅以云朵,意为空中楼阁,又暗合了桃花源并不存在,它反映的只是作者的理想境界之意。
当然,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教学环节之一。
2.精讲
就是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引发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精讲重在点拔、诱导、归纳、总结等,根据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教材和学生实际需要而定讲的内容、方法和详略。教师的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聚学生的“疑”而讲,集学生的“惑”而讲。
因此,在这一环节应做到当讲则讲,讲得要适度。
(1)当讲须讲
什么东西当讲?
A.介绍背景知识。许多作品不介绍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B.教材重难点和学生需求的关键问题。
C.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作结论。
D.把讲解内容转化为讨论问题。
(2)讲得适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字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讲”的艺术必须受到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老师必须把这些东西融会于其中,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如学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就应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都写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通篇都是写景,看来似乎与政治无关,其实处处都写太守与民同乐,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自己政绩的自得之情,这一点需要老师的提示讲解,学生才能领悟。
3.迁移
教师对本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类比对知识进行深化,揭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即使在这个环节,也不能由老师主宰课堂,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以增强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性,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或要求学生写小论文等。
《斑羚飞渡》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在内容理解上没有障碍,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多选择了一些这方面的短文,以期引起学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关注,树立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在学生记忆中就不仅有一个悲壮的故事,还会铭记那血淋淋的数字:海狗因人的进补之需而血溅北极;藏羚羊因贵妇人的披肩之美而暴尸高原;在我国一年被吃掉的蛇就高达6000吨……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4.创造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科研计划达到的最终目的,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学生用创造思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具体的做法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比如作业,初始阶段侧重教师布置有创造性因素的课余作业,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可以自己留作业。于是经过和学生讨论,我们留了一项常规作业,就是字数确定,内容不限,每人每天必须写够500字,这500字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也包括“课堂笔记”和“课堂练习”,此外坚持写日记(除教师规定内容外可自由决定)也是很重要的。
作文互相批改(每学期至少两篇)。
首先教会学生批改作文,逐渐要求学生都能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实践证明,学生批改作文,有新鲜感、有兴趣,而且通过指导别人写作,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考试(平时测验)由学生出题、评卷。
一般采取规定式,比如说单元测验,必须从知识点以内出,规定出题型、题量、分数后,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去选择具体考试内容,试题出完后,要写上出题人的名字,答题时轮流抽题,答题后,将试卷交还出题人,出题人根据自己的评分标准评卷。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模式原则
1.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原则
对学生的创造行为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采取宽容态度,形成“探索有理,创造光荣”的氛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实际上,家长眼中的所谓“杂书”等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激趣-精讲-迁移-创造”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规律和要求。当然,该模式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我们坚信“探索有理,创造光荣”。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