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2009-08-24徐玉敏
徐玉敏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归宿。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
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氛围,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课堂上,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一道熄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对教材质疑,敢于争辩,可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教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古怪离奇或只为形式不为内容时,不宜讽刺挖苦;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有创新时,则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唯有如此,才能保护他们创新的苗儿。长此以往,创新意
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二、突破传统思维,鼓励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着学生去获得新知识或对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从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2.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3.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4.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5.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本身也不能“闭关自守”,也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传统挑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