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09-08-24李瑞成
李瑞成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又渗透了素质教育,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道路是很漫长的。生物是“副科”,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近几年,中考科目中又没有生物学,因此大部分学生轻视生物学科的学习。因此,生物教学要想真正的“突出重围”,就必须从生物学自身寻找突破口。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生物教学应从细微处着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靠兴趣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内容及生动丰富、趣味性强的优势条件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一、巧设质疑,激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的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问道:“一朵鲜艳美丽的桃花是怎样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呢?”“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呢?”在介绍了“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父母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中应经常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位美国的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人的追求,却写信向相貌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然回答不全,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起来津津有味,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生物。在课堂上,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穿插在其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学生生动的理解蚕的发育过程。另外,适当的引用成语,如:飞蛾扑火,就形象得说明了蛾类夜间活动的生活习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就是生物圈中的食物链。引出食物链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自然而形象,浅显易懂。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搜集,课上巧借善用,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三、补充课外知识、趣闻趣事,增加兴趣
在动植物的王国里,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秘,这些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取之不尽的知识营养。结合教学内容,用3到5分钟的时间,补充一些植物趣闻,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又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很好得调动学生、吸引学生。补充一些动物趣事,例如,鸟的筑巢、迁徙;蜜蜂、猩猩的社群生活,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以往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有助于学生直观的得到结论,目的明确、操作规范,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但是,这种实验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表现在: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而且事先知道了结果的实验,会使学生的兴趣下降,教师教学也容易变得僵化,使知识缺乏生动性。
鉴于上述原因,我在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变成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结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也深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