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师德的体现
2009-08-24徐红梅
徐红梅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择师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地教育目的。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地说: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表述使教师道德体制与基他职业道德体制明显地区别开来。
一、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窗外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难免会为教师这一行不能“潇洒走一回”而感到困惑。的确,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他一辈子无法辉煌。许许多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直到退休仍身居陋室,两袖清风。教师的劳动的确艰辛,繁重而富于牺牲,劳动成果又不是显效的,难以立竿见影,不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我们只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特点,不攀比、不气馁,就能在“清贫”中感受到外人无法感受到的“富有”。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爱生、奉献”是师德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陶行知先生的“不带半棵草去”,不只是对他个人价值观念的概括,更是从古今中外教师的道德规范中浓缩出来的精华。
孔子、鲁迅这些伟大的教育家都是爱生的典范,孔子的学生冉伯牛患了恶疾,别人不敢去看望他,孔子不但去了,还握着他的手安慰他。鲁迅先生在“四•一二”白色恐怖中,为了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学生,当面怒斥国民党特务,后因营救无效,他愤然辞去教务主任和系主任的职务。师德领域这个千古课题的结论告诉我们,“爱生、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收支平衡”,不期待“立竿见影”,不期待“掌声、鲜花”。“爱生、奉献”只意味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心。因为这是一个触及儿童心灵的职业,教师的劳动付出是在这个基础上见成效的,不论是丰收学业还是完善人格,这是最为可靠又不可或缺的前提。正如苏联的捷尔任斯基说过的“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好他。”
“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一旦身为人师,教师就与学生结下不解之缘,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对教师付出的回报,都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已任,无私奉献,否则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
会重任。
三、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需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誉为“万世师表”。师德榜样就是无穷的力量,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
上述几点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品质。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
在思想上崇尚师德,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在良好的师德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