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言积累及运用
2009-08-24谢珠兰
谢珠兰
●考点阐述:
从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句式考查的形式早已由单一的对句式知识点的考查,转变为对句式在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考查。考题的形式可以是客观题,即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可以是主观题,即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考试内容看,它涵盖句式仿写(续写)、句式选用、句式变换等。根据这一考试要求,考生一定要掌握以下常见的句式种类,并能在语言实际应用中灵活使用。
①根据表达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②根据主语的性质分:主动句、被动句。③根据结构的繁简分:长句、短句。④根据判断的性质分:肯定句、否定句。⑤根据句子成分或成分句的位置分:常式句、变式句。⑥根据语体风格分:口语句、书面语句。⑦根据句子结构分:单句、复句。
●技法点拨:
句式变换:常见的句式变换有单句和复句的变换、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与短句的变换等。
句式变换一般是明确要求将某句子改写成某种句式。具体在变换句式中,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并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再根据要求变换句式。其要求与原则是: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但可增删个别词语;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句式仿写(续写):此类试题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写好仿写句,首先要理解例句的主要意思,认真研究例句中的句式结构,仔细分析例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用词特点(如叠音词、连绵词)等,要善于发现例句中重要的词语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再根据内容、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如果句式仿写是以“续写”的形式来考,续写的句子就要与前面的句子在内容上保持一致,语意要连贯,话题要统一。
句式选用: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选用什么句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选用的句子要能与语段的中心保持一致性;要考虑前后句子之间语气的贯通、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因素;要考虑文段中的语体风格,选用的句子语体特点要与文段中的语体特点一致。
●典型例析:
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语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我们要拥有一份真正的自信并非易事。
(2)我们都明白自信是通向成功必需的精神状态。
(3)我们知道自信比偏执狭隘的自负或还未有奋斗就已灰心的自卑来得更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的是句式变换(把单句变成复句),如果局限于单句原有的(1)(2)(3)顺序,就不能组合成语意贯通的复句,丢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一定要仔细分析这三个单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第(1)句与第(3)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而第(2)句与第(1)、(3)句又是转折关系。然后,再调整原有的语序,并使用恰当的关联词,就可以组成复句。
参考答案:我们都明白自信是通向成功必需的精神状态,但要拥有一份真正的自信并非易事,因为它比偏执狭隘的自负或还未有奋斗就已灰心的自卑来得更困难。
2.根据语意,仿照画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的安适;,,。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
解析:首先,对例句进行分析,例句是由比喻句构成,其比喻词是“似”(单音节词),本体部分是由两个相似的母爱行为组成的,并用了叠音词“一次次,一声声”,表示次数之多。在对例句这样分析的基础上,作答,想不得分都难了。
参考答案:一回回送行,一天天守望,母亲的牵挂如岁月般的绵长。
3.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缺憾使;缺憾使,如此才有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憾。
解析:本题的难度比较大,不仅对句式有要求,而且还要求考生了解某些历史人物,并熟悉其生平及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再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结果,或对其进行评价。整个句子的格式是:缺憾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结果或评价(使用成语)。
参考答案:楚霸王自刎乌江留下千古叹息;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构成排比句即可)
4.在不增删文字的前提下按要求改写句子。
(1)突出和强调“孤孤单单”:我仍然感到,我只是一个孤孤单单的人。
(2)突出和强调“不止一次”:节日的礼花不止一次地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解析:本题考的是把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句子成分或者分句按照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是常式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修辞的需要,改变了句子成分或分句的常规排列次序的句子叫变式句。本题的考点是定中、状中倒装句,即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后的句子叫定中、状中倒装句;状语提前至句首,也属于状中倒装。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定语的作用。本题的第(1)题把“孤孤单单的”放在中心语“人”后,强调突出“孤孤单单”。第(2)题把“不止一次”这一状语提前至句首,起突出、强调作用。
参考答案:(1)我仍然感到,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2)不止一次地,节日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5.在下面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与上下句结构一致,内容相关。
生命茁壮成长的嫩绿,我怀着我美好的憧憬:追随阳光, ,绽放花朵, ,回报天地。
解析:本题考的是短句,从上下句来看,每个句子的结构都是由四个字的动宾短语组成,动词与名词都是双音节词;根据结构要求,再填内容与之相关的动宾短语就可以。
参考答案:沐浴雨露挂满硕果
●实战演练:
1.按要求变换下列句式。
(1)把你的《汉语词典》借给我用一下。(疑问句)
(2)看来,学好语文很重要。(感叹句)
(3)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好啊!(疑问句)
(4)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祈使句)
(5)他的成绩好。(否定句)
(6)瓢泼的大雨把她淋成了落汤鸡。(被动句)
2.在不增删文字的前提下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在依依不舍之中离去了。(突出强调“依依不舍”)
(2)大家都注视着这位高高的瘦瘦的新同学。(突出强调“高高的瘦瘦的”)
(3)这果子太硬了,吃不了。(强调吃不了的原因)
(4)我因临时有点急事,不能和您一起去北京了。(强调结果)
3.从句式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___________”
(2)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A.(1)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2)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1)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2)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1)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1)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4.将下列长句改成短句。
(1)面对中考,认真思考过努力拼搏过的青春女孩坚信成功总有一天会向她招手。
(2)瑞士正在进行由禁烟协会倡议的修改,允许在报刊、广播、电视上为香烟做广告的现行法令工作。
5.把下列短句改成长句。
(1)①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在少年宫。②它以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③它以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④它是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特点的课外活动园地。
(2)①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②需要的是勤奋学习、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
6.仿写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所用修辞手法相同。
(1)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友谊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奋斗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________,________;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
(3)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______,______,_______。
(5)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
(6)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
(7)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
“马虎”的来历
人们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楚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时,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地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似虎又似马,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作者是紫式部(女作家,978-1016年),成书时间约为11世纪初。“物语”是“故事”的意思,是日本小说的一种体裁。《源氏物语》又简称《源氏》或《源语》,共分54贴(卷),前44帖描写皇子光源氏和他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纠葛;后10帖称《宇治十帖》,描写光源的儿子熏大将的故事。此书起笔于光源氏诞生之前,止笔于光源氏死后数十年,共经历了四朝八十多年,登场人物有四百四十多个。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