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2009-08-24孙百亮

党史文苑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全球化途径

孙百亮

[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有效途径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民族精神的内容;转变观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把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传承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精神教育 途径

一、全球化时代加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基的本条件和现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全球化是以全球意识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人类社会整体化、多样化、依存化、关联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全球化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但也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全球化过程中多种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在学习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往往易被外来文化所感染,从而影响到大学生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必须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继续把民族精神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增强我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民族精神教育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3]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科学、最进步的理论体系,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向性,才能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加以区分、鉴别,去粗取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教育要与时俱进,因为“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规律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4]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要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发展中活力永存,就必须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赋予民族精神新内容、新概括和新阐释。民族精神教育要“要为实际服务,不搞教条主义,不脱离实际。”[5]在中华民族精神丰富的内容体系,爱国主义是核心。民族精神教育要将爱国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民族精神教育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民族精神教育要注重民族气质、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风俗、民族习惯,以及民族信念、民族愿望、民族情结等全面系统的教育。针对全球化对我国民族精神历史延续、传承的威胁,民族精神教育要坚持独立自主,同时要认识到“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6]民族精神教育创新要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转变民族精神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民族精神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规约着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论方法和实践效果。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前进方向的大事,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如美国政府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7]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淡漠。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刻不容缓。课程是教育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媒介。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民族精神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课程体系要处理好民族精神基础知识与民族精神功能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力求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架构。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增强民族精神教育意识,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这些因素,充分利用好各门学科,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分解、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教育。

(三)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有效性教育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8]高校民族精神教育要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和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转变,要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毛泽东说:“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9]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还要注意因“层”施教,综合运用疏导、对比、典感染教育法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注意融情于理,把说理性与动情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纵向衔接、有序递进。民族精神教育要用民主的、疏导的方法。“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0]民族精神教育还要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如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要突出先进典型载体的示范、教化、凝聚作用。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民族精神教学和管理队伍。“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1]民族精神要想增强有效性,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同时,民族精神教育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教师必须熟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实现教学目的。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民族精神品质示范于大学生。师德修养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树立对自己民族的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教师对自己的民族表现出来深厚的感情,只有学生体会到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并融入其中,才可能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2]民族精神教育和日常管理是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依存,是目标一致的统一体。无论是加强和改进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还是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途径和手段,达到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增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使教学和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协调一致。

(五)将民族精神教育课堂主渠道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高校的教育绝大多是集中在课堂中来完成的,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教师要发掘专业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这些精神成果中“直观自身”,将前人精神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达到人格的丰富与完善。斯大林说:“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13]毛泽东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4]理论方面的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到实践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在理论及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一些思想问题。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坚定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信念。作为高校,要在社会实践中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狱化,逐渐加深爱国情感。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实际,下大力抓好各类民族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六)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维结合的民族精神教育联动机制,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多维结合的民族精神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起来。同时,大学民族精神教育还要构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它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辐射作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大学必须坚持用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其次,家庭要积极配合。家庭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担负着教育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家长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对民族的理性认识。学校也要经常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反馈给家长,以便使家长能密切配合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再次,国家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文化,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民族的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中,以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

三、结 语

思想认识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和由浅入深的过程,民族精神教育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拔苗助长是必定要失败的。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15]高校民族精神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毛泽东还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思想问题长长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16]制度能使民族精神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和运行机制是增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可靠的保障,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民族精神教育的组织实施制度和工作推进制度,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在机制建设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和调节机制,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开展能够合理有序和高效,才能最终使中华民族“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17]。○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639.

[4]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63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4.

[7]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2):102-103.

[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扉页.

[9]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646.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8.

[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4.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13]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9-200.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5.

[1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83.

[17]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全球化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全球化陷阱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