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2009-08-24肖文学
肖文学
[摘 要]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直非常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他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体系的轮廓,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战略地位 根本任务 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来的,现已成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研读《邓小平文选》和党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正式提出和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概念,但他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极为丰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P168这一论断,实际上就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又分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地位进行阐述。其一,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根本任务。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1]P359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的十二大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党的十三大把这一总目标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都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二,强调政治文明必须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986年,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P176“城市改革是全面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也涉及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3]P354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的构想,充分说明邓小平不是就政治文明讲政治文明,而是把政治文明提高到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进行论述。究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三,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以“解决上层建筑问题很重要”为出发点,针对党内对政治文明建设没有足够认识的现实,借鉴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教训,着力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地位。他在政治交代中更是没有忘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中央要有权威”、“建全社会主义法制”、“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等观点,都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性和重要地位的最好证明。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深刻总结国内外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见解,显示了超人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1.坚持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邓小平明确地提出我们党政治建设的任务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要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法权利。他还非常重视发展党内民主。他指出:“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造成民主的政治局面。”[4]P307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深层次问题,强调要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管理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邓小平力主法治。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后,他就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围绕“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2]P177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论断,这既是依法治国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任务。
3.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针对我国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首先,党政要分开,“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1]P339,党组织不干预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其次,各级领导机关要向企事业单位下放权力,扩大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权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调动基层积极性。政府不直接管企业,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营造市场环境。再次,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放权,划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做到地方的事情地方管,中央的责任是提出大政方针和进行指导监督,搞好宏观管理。当然,下放权力的同时,也必须保证中央的权威,在宏观管理上“中央说话能够算数”[2]P278。
4.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P380,必须“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1]P326,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选贤任能。他认为,选人的标准是把德才素质标准、政绩要求和人民公认结合起来。总结和思考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邓小平提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还要建立任期制和离退休制,干部交流、监督、培训制度。这些观点,为我国组织制度、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P256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一是制度制约权力。要从体制层次和制度建设的角度考虑权力制约问题,从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设计对权力的制约。二是法律制约权力。要以法制权,严格执法和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民主制约权力。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政治协商会议的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制约权力膨胀。
6.维护政治稳定。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P210为此,他提出了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坚决打击和分化瓦解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合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级组织和干部一定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政策要相对稳定。
三、指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系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核心理念,邓小平遵循唯物史观,面向中国现实,指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P2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既要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现实,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正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
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如果偏离了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1]P342这就突出了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
3.保持政治稳定的原则。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一再告诫要正确把握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他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1]P360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一定要在不妨碍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实现生动活泼”[1]P251,而这正是保持政治稳定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4.积极推进、稳步发展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改革政治体制,同经济建设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既大胆又慎重,总结经验,稳步前进。”[2]P199
总之,邓小平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成果为后来者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