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2009-08-24申文明

党史文苑 2009年14期
关键词:邓小平大众化

申文明

[摘 要] 邓小平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和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观 世界观方法论 邓小平 大众化

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理论和实践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范式。[1](P38)

一、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解释框架和哲学范式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一直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471)自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这个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2](P1470)中国共产党人80多年的奋斗史,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究竟如何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解答,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把握其基本理论品质,而不在于背诵了哪些条条。“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3]。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在这一问题上,既要反对“洋教条”,也要反对“土教条”,因为它们都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理论品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P68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但也有失误和错误存在,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正反两个方面恰恰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理论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实践;有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实践。思想路线的问题可以说是根本的根本。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为什么会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醒。“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5](P291)。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践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理论问题作出了科学、生动的解答,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6](P143)。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5](P382)从他的一系列论述和建设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已经理性地、自觉地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把握和总结,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的重大理论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彰显其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邓小平讲:“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5](P116)“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5](P116)要搞清楚“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说明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哲学秘密。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P742-743)“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P382)邓小平正是对此的深刻理解和进一步阐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凝固和僵化是没有出路的。邓小平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P291—29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理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影响十分巨大,几乎所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可谓石破天惊。”[7]从本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社会主义目的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多次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5](P63)。要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其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它给我们全面把握一个社会提供一个基本的方法”[7]。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承认我们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所谈的社会主义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而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在论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重大的理论突破,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邓小平创造性的运用理论和实践之哲学范式、集世界观与方法论于一身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成功范例,闪耀着智者的光芒。

三、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抽象的、教条的“本本”,不是神秘的玄学。“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8]。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并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9](P15)。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不断地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5](P1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是这一体系的开创者。它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理论创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一系列的新论断、新思想、新理论。其各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许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其中有一根红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包容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这个角度看,“在如何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为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表率,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进一步发展在思想上打下了牢固的根基”[10](P31)。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我们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的威力来源于实践”[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实践源泉。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把握其基本原理和观点、方法,以此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从而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任意肢解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整块钢铁”来对待,[12]不要脱离实际来为理论而理论,搞得玄而又玄;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使理论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从而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切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简单化、娱乐化。正如胡锦涛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来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来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和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孔祥云,刘敬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邢贲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J].求是,2009(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董德刚.邓小平首提“社会主义本质”石破天惊改写了所有教科书[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5-12.

[8]韩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参考[N].北京日报,2009-6-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谈家水.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威力从哪里来[N].北京日报,2009-5-26.

[12]孙正聿.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9-5-19.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邓小平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