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历史贡献

2009-08-24赵彩霞

党史文苑 2009年14期
关键词:刘少奇

赵彩霞

[摘 要]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刘少奇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的报告和讲话有许多关于党建方面的精辟论述,为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成熟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刘少奇 七千人大会 党建理论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统一了全党思想,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了书面报告和重要讲话。在讲话避,他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和错误,还提出许多有关党的建设的思想和措施,为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在“大跃进”时期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有些地方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有的地方、有的单位公然扣压群众来信,甚至对反映真实情况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有的地方、有的单位使用用来对付阶级敌人和坏分子的专政工具,任意扣压、监禁群众,甚至对群众施行肉体上的处罚;有不少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这些脱离群众的作风使党的执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威胁。为此,刘少奇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看法,强调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

1.强调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处于这种地位很容易脱离群众,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因此,刘少奇明确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的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1]P696-697这一席话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群关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党员干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有利于党内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转变,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

2.提出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刘少奇认为,能否真正走群众路线,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他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提出,走群众路线“就要在群众中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如像我们过去在土改工作中做扎根串连(指土改工作干部在访贫问苦中发现和培养贫雇农中的斗争骨干,然后在通过他们去发动和串连其他贫雇农,团结中农,开张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的一种工作方法,笔者注)工作那样,如像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典型示范、分期分批地逐步推广那样”。[2]P403这样做表面上似乎并不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能达到深入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的目的。这一有效方法,有利于纠正党在群众路线上存在的一些激进做法,有利于巩固群众路线,增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

3.指出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应遵循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外,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它时时刻刻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更要坚定这一立场。因此,刘少奇指出,党和国家的一切机关,都应该严肃处理关系广大群众利益的问题,并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一切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必须依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愿。我们既不要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估计过高,也不要估计过低”。[1]P700这一原则的提出,有利于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指导着党的工作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刘少奇提出的这些观点,使脱离群众作风的党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努力消除脱离群众的现象并开始虚心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从而发扬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定了党的群众路线。

二、加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党犯了错误、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遭遇重大挫折时,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上下思想一度比较混乱。许多干部忘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们作出重大决策时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感性代替理性,以感情代替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乱提高指标,说空话,瞎指挥,不同群众商量,从而导致党内出现一种调查研究浮浅、主观主义盛行的不良状态,使党的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一问题成了当时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对形势和任务进行剖析之后,刘少奇认为主观主义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要保证党的纯洁性,必须使党员干部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是加强党性的第一标准。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在严峻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有坚定的党性。在困难形势下如何坚定党性,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刘少奇认为,坚定党性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客观可能,不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坚定党性就是“必须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1]P692刘少奇强调把实事求是作为衡量党性的首要标准,这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视,从而加强了党的纯洁性。

2.党要做好工作必须要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制定的每一项政策,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人民群众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党必须确保制定的每一项政策,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切实可靠的基础。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兴旺起来。基于此,刘少奇指出,不做调查研究怎么能不犯错误?如果党员及干部没有调查研究,只“根据假报告、假数字拟定政策、编制计划,必然会犯错误,必然会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造成很大损害”。[2]P399这是不应该也是不允许的。同时,他还对不做调查研究的党员同志进行了批评,在党内加强了调查研究工作。

3.每一个党员都要做“老实人”。一个正真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共产党员首先必须是一个老实人,只有这样的人组成的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如刘少奇所说:“那些不老实的人,虽然在某些时候可能站点小便宜,但是,在我们党内,在人民中,终究是要吃大亏的。那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老实人,虽然在某些时候可能吃点亏,但是,最后是绝不会吃亏的,他们一定会取得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最大的信任。”[1]P695刘少奇的讲话使全党认识到,无论上领导机关的领导人还是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刘少奇的这些观点,对于遭遇重大困难之后“心气”受挫的人们、心中有着怨气的人们,甚至那些仍然不肯认错的人们,无疑起到了统一思想,解除顾虑,化解怨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会上,同志们畅所欲言,把许多真实的情况反映上来,还有些同志决定到农村、工厂、商店、学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以便取得更多知识,取得发言权,最终有利于指导一般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盛行的“瞎指挥”、“浮夸风”,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无法开展。而党员干部及党员群众又总喜欢把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归结为“缺乏经验”,没有对其深层原因作进一步分析。这导致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日益恶化,给人们造成严重困难的局面:农业减产,轻工业受到牵连,重工业也缺少所必需的原料、材料,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要。特别是有些地区,由于粮食严重缺乏,许多人被活活饿死,弄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迫使执政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党的领导人之一,刘少奇也一直进行着探索。他认为,要想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使党更有活力,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他就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地阐述。他指出,集中统一,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善于发扬党内民主,党的集中统一才能真正加强。不善于发扬民主,而是习惯于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真地集中统一。在对民主集中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刘少奇提出:

1.中国共产党应更加注重民主即全党积极性的发挥。他说,当加强集中统一的时候,认真地发扬党内民主,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切党的组织,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他还指出:“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决不能容许这种情况继续存在,必须迅速地、彻底地加以改正。我们在一切地方、一切部门、一切单位的人民中,都必须严格地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而不能依靠强迫命令行事”。[2]P434这使党内外有了更加民主的氛围,推动了全党及全国人民积极性的发挥。

2.实现民主集中制的途径——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发扬党内民主的中心环节。在党内发扬民主就要充分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必须鼓励、支持和保护自下而上的批评,即实行允许下级可以批评上级(地委、省委直至中央),上级虚心听取意见和批评的政策。刘少奇在大小会议上多次代表中央作自我批评,并号召加强自下而上的批评。在当时个人崇拜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党的领袖主动检讨错误,主动作自我批评,鼓励他人讲话,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对发扬党内民主、广开言路、贯彻执行党的集中领导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3.加强民主集中制要确保规章、制度的正确执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党员的行为。因此,党是“有章可循、有法可守”的。但一些党员及党员干部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发生偏离,造成了不良影响。正如刘少奇所说,党内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并不是“我们党内无章可循,无法可守,也不是由于党所制定的章程、制度不正确,而是这些章程、制度在一些党组织中,没有被执行,或者被歪曲了,被破坏了”[1]P709。因此,有必要向全党提出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问题。要使党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切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按照党的章程和制度办事。

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发展和完善了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某些不正常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对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分散主义的倾向

分散主义是指当时存在的对党中央闹独立,对人民群众、对下级独断专行、压制民主的各自为政的“小天地”。七千人大会召开之前,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有些干部严重地沾染了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产生和滋长了严重的分散主义。这不但对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破坏作用,而且对党的队伍、对国家干部也起着腐蚀作用。一些干部,利用分散主义所造成的混乱现象,营私舞弊,甚至同社会上的坏分子互相勾结,为非作歹,扰乱社会,常常使简单的容易解决的问题,拖延下来,得不到合理解决。分散主义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成为党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对此,刘少奇强调必须纠正党内存在的分散主义,以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他指出,分散主义的一切做法,完全“不符合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2]P381,反对分散主义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任务。“如果对分散主义熟视无睹,不把它迅速克服,就会使我们很难前进。”[2]P377同时,刘少奇还把分散主义提升到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闹不闹分散主义,是考验每个共产党员是真搞社会主义,还是假搞社会主义的问题。”[2]P438他的这些观点得到与会者的重视。经过讨论,大会成员一致认为,党内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分散主义,必须加以纠正。这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思想,遏制了党内膨胀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使党内分散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党的工作扫除了障碍。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排除万难,及时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使党的建设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党的建设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相信,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对党建理论的贡献,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和作用也会“历时愈久,影响愈深”。○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刘少奇
刘少奇:察微知著解民忧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心系人民、廉洁奉公
刘少奇: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三次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