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满威海卫

2009-08-21

威海卫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渔家

舟 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当暑假和寒假来临时,我和十几个伙伴们从教室中羔羊般的乖,马上变成羽翅未硬的小鸟,一齐向海边飞去。这时候我们几乎是日出而落地出没在银色的沙滩、褐色的礁石、蔚蓝的海面等几个地方,又好似多了无数个沙蟹、海碰子和小水手闹着海。不过,在我们玩够了这些之后,仍然浮想联翩。那时我的大脑思维尚未丰腴,对于诸如此类弄不明白的事情,仿佛是一个个谜团。比如:村庄缺水,水贵如油。为什么海水不能变成淡水?如果能变成淡水不就解决了种地、洗衣和做饭的一大问题:远处的孤岛诸岛为什么离开岸边,不免对小岛如此的孤独寂寞产生了伤感;渔船也会离岸,但它游动之后可以归港,所以我又有了些欣慰感。这些看似简单到后来变成笑料的问题竟然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在憧憬的记忆里写满了一页。

后来,大概真的是怀揣这些未知,我便一次次地随着渔船,从靖子码头越过猫头山、半月湾到达威海卫港湾,惊奇地发现离岸不远的海岛远不止诸岛一个。其大小形状各异,比如:海龙岛、牙石岛、黄岛、日岛、小石岛和三摞麦岛等共有18个岛屿。当比诸岛大十几倍的刘公岛呈现在我的眼前时,原本迷茫的眼神多了一份兴奋感,远处眺望它浸泡在苦涩的海水中,却如一个镶嵌在岸边的美丽贝克,大自然天工造物的一处活化石,成为海岸线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不是若干年前历史遗留给威海卫的馈赠么?渔船缓缓地靠近一条通向海中锈迹斑斑的铁码头,我和大人们第一次登岛。山上的松林茂密,植被翠绿,但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是那散落在岛上几栋斑驳陆离的奇异建筑。其建筑风格带有西洋的模式。大人们发现孩子们的好奇,便指着面前古老建筑当起导游,简单地介绍哪栋洋房大概是办公的、居住的;哪些是教堂和学堂;哪些是兵营。原来,那些建筑物是威海卫曾经被沦为英国殖民地和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的见证。虽然我只是略知一二,但对于它沧桑厚重的历史内涵还是糊涂。不过有了这些足以让站在岛上一处平地上的我们,油然而生出一股怀旧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对未解之谜的渴望。于是,一个青壮年小伙子才懵懂地上了路。我真正地明白了前者那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接下来的后者孤岛才是影响我一生、并值得回眸和珍藏的一段历史。从各种史料中记载得知,古代威海是军事要港,自明朝以来,为防倭寇入侵,设卫派兵抗敌。英国殖民者早在1816年就垂涎三尺,英舰“阿里斯特”号潜入威海湾,进行实地考察,于1889年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不愿作为亡国奴的威海卫人民与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北洋海军诞生于威海卫,1894年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突袭北洋海军运兵船。终于挑起了战争。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将士们,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其英雄壮举憾天地、泣鬼神,名留千古。正是在经受浓烈历史的硝烟洗礼之后,这座孤岛自八十年代终于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时起至今,穿过时间的隧道,威海卫人民将一段厚重的历史挖掘整理并复活。从此,那里不再是一座孤岛了,那里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威海卫人民,走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经过百年的沧桑砥砺了威海卫人民,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他们勤劳勇敢地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翻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履历,一个积淀厚重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威海卫,孕育出无数个振兴大业的坚强脊梁,环翠区这个昔日地域狭小而贫穷落后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群闹海者胸怀大志,耕海牧渔,更新观念,招商引资,不畏艰难,拉开了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序幕。威海卫的港湾变阔了,城市变大变美了,随处可见的是眼花缭乱的商品……威海卫今非昔比,令世人刮目相看。

谈到环翠区所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不能不环顾所辖周边的渔村,昔日如同一条老掉牙的破船如今是脱胎换骨了,诱其我和同伴时常回渔村探访。延绵的棉花山麓不再是渔村通往外界威海卫的一道屏障,中间的一条人防隧道将市区和渔村贯穿。还有东西两条弯曲的环海路。渔村的变迁连山峦都沾了灵气,从山上穿行而入会拥有更多的思考。于是,我们步行而人,远眺山脉跌宕起伏的静物,真比大师的绘画还要壮观;山脉脸庞呈绿色,叠嶂的石盘为她布满了皱纹,神似一派威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山谷披一层厚厚的绿衣,镶嵌着五彩的花朵;山涧青松随风起舞,如裸露的心脏在跳动;时而看见野兔、山鸡的出没,它们是山谷的自由生存者之一;不时遇到个个相连的拦路石头,试图横在路上公然与行进者挑战,它却忽略了我们的斗志。终于登顶。我们俯瞰着奈古山、里口山、北玉皇山山脉和正棋山山脉,纵横盘亘,山势雄伟。下山的曲径小路上我们采集着松针作纪念物,潺潺流水的小溪像旁若无人似的,雨后清澈而透明的溪水,承载着绿色的树叶漂浮物,不断地向山脚流淌。此时。我们像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酒香,仿佛是渔家人用勤劳而酿制的。溪水分明是酒水,溪床是褐色的瓷碗,以最浓烈的礼物迎接远方的客人。夕阳临近西下,袅袅炊烟,穿梭的渔船,敞开的门落,人们沉醉于暮色,又似乎没有暮色,他们用喜悦和白酒点亮一个傍晚,在生猛海鲜的飘香下,留给黄昏一个舒心的景致,渔家人的心像海鸥在天空飞翔。

清晨,呈现在眼前的渔乡是海岸线上的一处风景,是蛇行路上的小小驿站,是贝壳上的一个卵体,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园。到过北海(孙家疃镇)的人都有同感,这里每天都是新的。新在空气如同过滤般,大地像擦过的一张玻璃。这里没有污染,极少见飞扬的尘土。海水是咸的,却洗净了渔家的心灵。归纳起来,渔家人性格豪爽,来者不拒。慢声细气的语言渲染不了渔家人的心,相反他们与你交流嗓门儿似乎能传二里,能把心都掏出来。喝酒称“海量”,他们可端大杯与你小杯一起干。他们不择事物的斤斤计较,仿佛用一筐海鲜换一斗米的豪爽。渔家人憨厚朴实,待客如宾,为友相助,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布兜剩一分钱也要逞能。渔家人煎鱼烀饼子做虾酱臭鱼堪称一绝,也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渔人斗海性情刚烈,对妻儿却能温柔似水,回家只要喝上一壶热酒、睡一铺热炕就足矣。渔家人虔诚善良,与人为善等于修成正果,回报一帆风顺。渔家人有智慧,船行哪儿,就掌握鱼汛捕捉商机,对外界的认识毫不闭塞。渔家人能与时俱进,用大海般的胸怀,敞开家门,编织“民俗旅游”的花环,使渔家民俗与都市及高原的雅俗喜结良缘,把“食鱼、习俗”等得以传播。渔家人不甘平庸,不以大海为资本,认真揣摩市场经济,能抓住一切机遇搞副业,用黝黑结实的体貌,毫不含糊地闯市场。他们桃园结义、朋友遍天,使深加工企业星罗棋布。渔家人改天换地,茅草房成为历史,住楼房不再是梦想。渔家人品味生活。享受高消费带来的超然。渔家人走出了国门,挺起胸脯,从不掩饰俺是渔家子孙。渔家人的精神是一张精致的名片。

在弯曲的环海路上,远遥村乘改革开放之东风率先搞建设,唱起了渔家傲,渔人很早就过上

了小康生活。曾引起了像华西村那样的轰动和关注。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知名人士曾留下脚印和珍贵的墨宝。如今,远遥村继续与时代发展同步,清山绿水似美丽的大花盘盛着高尔夫球场。黄泥沟村懂得借水行舟,招商引资向城市化过度,“泥沟”变成“黄金沟”,两年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其他的猹村同样经历过海浪与大潮的风狂洗礼,结果使他们坚如磐石,不断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考验,占尽先机。难怪,清晨在渔乡的海面上看日出总是最为壮观。

渔家人以大海的秉性创造着独特的,文化,而渔乡神秘的自然景观又是创造渔家神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若素临其景必有感悟。应该说渔乡的人文与自然是统一的,是天人合一、天随人意。人随天意的结晶,并共同创造着这个世界。渔家人虔诚极至,敬天待地。香纸升天,酒肉人海,期待顺民丰登。那么苍天就动侧隐之之心,把渔村点化成一轮明月,变成美丽的“半月湾”。背倚的群山是她的温床,海水是她取之不尽的美食;沙滩是她的衣裳,夏天披上节日的盛装。镰月形的港湾总是吸引一群群鸥鸟盘旋着不肯离去,在此寻找美食,仿佛难舍这美丽的家园。再看看归港的渔船大凡都是鱼虾满仓。

靖子村有“静止”之说。应推测为“稳”的意思。因为水火无情、风云莫测,所以,渔家人想尽办法祈求平安。由此,渔人对不吉利的话从不说,他们一旦听到忌语。会朝你翻脸。村头的山顶,耸立着由几块巨石堆成的“望夫石”

(又称铃铛石),酷似一位渔妇(夫),面朝浩瀚的东海,眉头紧锁,焦虑地等待亲人平安归来。猫是渔家的宠物,渔家是猫的摇篮。因此,在“望夫石”的不远处,是深向大海的巨幅礁石,它酷似一只猫俯在那里,人称“猫头山”。石猫不仅在翘首盼望渔人归来,而且还会吃一顿饱餐。龙王庙是渔民虔诚的左证。斑驳的外表证明了它历经沧桑,无论怎样,渔人都会用生命来呵护,他们坚信在此烧香磕头。海神定能保佑平安。

褚岛是一颗龙珠,在海面上戏水。星石是一粒棋子,落在远遥港湾。葡萄滩被白衣笼罩,它牵手胞胎妹妹,使两个弯曲的海岸线对称,像巨轮抛下的一只硕大的铁锚。“四眼楼”、“七星楼”像一只脱漆后的舢板,但是他们同样承载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以警醒世人。

重游归来竟然把心的一个角落照亮了,突突地想着一有时间往渔乡跑。随着春去冬来季节的不断交替,住在城市街道里的居室里,透过玻璃窗望去,发达的城市,浪漫的市民,崭新的工业新区,漫长的威海公园,移步皆景,即便蹲在“笼子里”也不会孤独。如果把威海卫比作一座大花园,那么淳朴的渔乡不就是花园缩影中的一朵玫瑰么?

我庆幸生在威海卫,长在威海卫,住在威海卫。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遥望着蓝天数着朵朵白云:午后漫步岸边与波涛对歌,同白帆一起远航;傍晚独静一处,清新安逸,享受生活。啊,美哉威海。情满威海!

猜你喜欢

渔家
渔家网事
渔家
渔家风情
舟山渔家童趣
乐在渔家
夜到渔家
南海永兴岛永兴村渔家
渔家乐
伍礼文
小舢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