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的特点及应对
2009-08-21马静敏
马静敏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与挑战中,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有效的规避,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重提贸易摩擦的话题,显得事出有因。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日趋加剧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外贸。在金融危机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为了渡过难关,保护本国利益,很多国家内部出现抵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呼声。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有22个世贸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措施,有的国家出现了滥用贸易救急措施、抬高市场准人标准的现象,有的开始实行自动许可出口制度,对许多涉嫌低价出口的产品采取严格的审核和审查,还有一些国家打着“两反两保”、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等旗号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贸易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本来就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国,一直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形势日趋复杂,2009年初商务部就发出警示,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加大威胁,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金融危机下的贸易环境使得我们需要更慎重对待和处理贸易摩擦,才能保住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对金融危机下的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点及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加剧
1、日益上升的收汇和贸易风险值得出口企业警惕。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突出,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许多国外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无力按期支付货款,更无力履行正常贸易合同项下应尽的义务,因此买家拒收货物,拒付货款的风险显著上升,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而且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对银行间结算业务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一大隐患。据了解,今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企业支付的赔款就高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2、顶易摩擦的手段由反倾销向反补贴倾斜。我国一直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从2007年开始,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金融危机下反补贴案件猛增。过去我国专家认为,在中国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之前,反补贴调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年来,世贸组织每年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均不超过10起。但是,2007年仅美国一国就对我国的标准钢管、非公路用轮胎等连续发起了7起反补贴调查,加拿大也对我国发起了一起反补贴调查和两起反补贴再调查。这种立案频率在世贸组织贸易救济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3、“标准之争”成为贸易壁垒的新形势。技术性、社会性壁垒因其效用性、隐蔽性始终是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方式。处于危机下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各国都会加快新标准的制定。贸易保护的手段也必然趋向于制定更严格的相关标准。而受“标准之争”影响最大的是食品加工、机电生产等出口企业。这些严格的标准在金融危机下为贸易保护主义加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能有效的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
三、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贸易摩擦
1、金融市场动荡引发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危机下保护主义多从金融服务机构开始,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计显示,2007年流入东欧的私人资本尚有2540亿美元,至2008年仅为300亿美元。这样的资本流动趋势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操控货币成为贸易保护的核心手段,以“货币战”为先导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开始。美元自去年起开始探底,而后忽然反弹、至今仍高位盘整。美国经济刺激政策正是通过操控美元对欧元升值,对人民币、日元贬值,敦促中国等国家持有更多的美国国债,从而抑制进口,促进出口,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实现的目的。
2、贸易摩擦由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延伸。由上面反补贴案件的增多可以看出,我国涉及的贸易摩擦正逐渐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延伸,因为与反倾销调查以企业为主要目标不同,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反补贴调查目前主要涉及我国汇率政策,金融体制,国企改革,外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水电煤气定价等多种项目,针对我国政府宏观政策的贸易摩擦正逐渐加大。
3、贸易摩擦的高发区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传统优势行业(如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贸易摩擦虽然仍将在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长期看将呈现下降趋势。而涉及中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因为在传统优势领域,中国可能面对其他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从而引起贸易摩擦。例如,捷克、土耳其、乌克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经济结构同我国一样以制造业为主,与中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必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四、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的举措
1、企业要加快转制升级的步伐。企业始终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开拓国际市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金融危机带来了优胜劣汰的结果,企业要在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就要练好内功,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我国外贸企业的低价出口竞销事实证明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廉价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冲击,一方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企业需要利用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转变无牌或依赖贴牌扩大出口的战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以品牌赢得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把单纯追求外贸“增长”改为“发展”,在世界市场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2、企业要合理运用金融工具避险。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较大,一些进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利率、汇率风险也相应增大,企业有必要运用一些避险工具来锁定风险或降低财务成本,针对目前经济形式,企业要随时浏览商务部针对出口收汇风险发出的防范通知,同时要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把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可以在国务院近日出台的金融30条中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出口信用产品。例如美国第二大电器产品零售连锁店“电路城”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这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供货商共有6.5
亿美元的货款面临“血本无归”的危险,国内某出口企业利用中国信保的买方信用监控系统对“电路城”的危机做出了提前判断,顺利在“电路城”申请破产前收回了最后一笔货款523万美元,避免了重大收汇损失。
3、企业要研究世贸组织贸易保障条款的内涵。世界贸易组织有基本规则,出口企业要学会运用WTO的相关规则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权益。在世贸组织相关法律文件中,世贸成员在保护自己的正常市场经济秩序时,拥有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在内的合法手段,企业要研读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16条,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条款,这些条款使得其他世贸成员在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时,更力Ⅱ便利、更加随意。企业只有在熟悉规则的同时,才能在自觉遵守规则同时给自己带来最大的保护。
五、政府要成为我国企业坚强的后盾
1、政府要合理运用保障措施,增加出口企业竞争力。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风险很大,金融危机下出口锐减,在企业转制的同时政府要提供切实的帮助,使企业在金融严冬里顺利过关。政府可以采取的举措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改善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取消贷款限额、降低利率、收汇单据抵押贷款、收汇保险、建立中小贷款公司,稳定人民币汇率及加工贸易政策等,改进政府服务,增强企业信心,使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借势实现转型升级。只有企业真正茁壮发展了才能有效降低贸易摩擦的发生率,也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
2、政府要积极参加贸易规则谈判,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龙永图曾说世贸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制订规则,如果我们把履行别人制订的规则,变成履行我们一起制定的规则,无疑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容易与各国达成共识从而减少摩擦的发生,所以我们在规则谈判中,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为进出口市场打好基础。同时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迄今已有77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与欧盟、美国已经建立起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工作和磋商机制,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3、政府在金融危机下要坚持开放,积极消除贸易摩擦。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还从世界各地进口了1.13万亿美元的商品,有力地促进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我们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开放的鲜明立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严重困难,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只有加强合作,同舟共济,保持国际经济贸易的畅通,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多哈谈判早日达成协议。当遇到贸易摩擦时要努力通过双边谈话消除分歧,如果双边谈判难以解决分歧,可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制。
金融危机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摩擦局面,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尽快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健全中国的法律防范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相信我们一定会渡过困难的局面。迎来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外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