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篇文章”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2009-08-18何舜平
何舜平
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才能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江西省的上犹县等几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了一番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虽然有历史、区位、资源等客观因素,但工业经济薄弱,城市人口聚集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小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欠发达地区大多为传统农业生产区,工业经济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虽然近年来不少地方工业经济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受长期“基础差、底子薄”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仍普遍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工业经济增长点不多,投资额度大的工业技改和新建项目少,发展后劲形势严峻;二是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规模以上工业数量较少,粗加工,源头性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较大,高科技、精深加工类企业数量少。正因如此,欠发达地区工业“短腿”现象仍然十分明显。
——城市人气不旺,城市化水平低。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占欠发达地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由于普遍存在“故土难离”的思想,加之城镇周边工业企业少,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不多等客观条件限制,所以他们宁愿守着几分薄地也不愿意进城生活,这就导致了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上犹县2008年总人口有29.6万,但城镇常住人口仅7.8万,流动人口为1.6万,城市化率仅为32%,而全国2007年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3.7%,江西省和赣州市2007年的城市化率分别超过39.8%、35%。而且,在7.8万城镇常驻人口中,城区居民仅5万,只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9%,城区人气显得不旺。
——工业化、城市化结合度低,产业支撑力度小。长期以来,由于对工业化、城市化二者之间联系认识不够,欠发达地区往往在工业和城市发展方面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既没有在城镇周边安排一批劳动密集型、可聚集人气的产业和企业来支撑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政策来减少农村人口,鼓励农民洗脚上岸,摆脱土地束缚成为城镇居民,为工业化的进展提供一大批产业工人。
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关键要做好以下“四篇文章”:一、做好建设规划编制文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科学布局
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滞后虽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但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后来居上”的可能,当前,应当努力做好相关规划,发掘后发优势。
1、要高质量完成城市规划。在开展城市规划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规划可以出生产力的观念,以规划来优化配置城市综合资源。在城区详细规划中,要做好道路红线、生态绿线、水域蓝线、文物保护紫线、重大基础设施黄线等“五线”的界定工作,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把最好的视觉资源留给群众,把最适宜休闲旅游的区域留给游客和客商,真正营造“宜居、宜赏、宜乐”的城市环境,使城区成为一个令人向往、引人逗留的城市和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经济活跃发展的城市。
2、要进一步做好工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有两大重点,一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载体即园区建设规划。当前,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自身具有的产业基础,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一方面要注重区域的划分。首先要以城区为核心,在城区周边规划一定数量和面积的工业园,以吸引农村群众进园务工,进城生活;其次,要在中心乡(镇)的圩镇附近规划工业园,以吸引农村居民到本乡(镇)务工、经商、生活,从而做旺中心乡(镇)的人气。另一方面要做好园区产业规划。对园区的产业,除了要注重环保、税收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规划。要在做好园区厂房、道路、水电等设施规划的同时,做好商业、娱乐、物流、学校、医疗、宿舍等配套的服务设施的规划,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进一步做旺城镇人气创造条件。
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好互动,就必须坚持改善硬件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快完善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方面,一是要做好城区供水、供电、通讯管网的改造、铺设;二是要加快垃圾收集、清运、填埋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做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三是要对城区小街小巷进行改造;四是要建设和完善城区公厕和公共汽车候车亭。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乡镇圩镇建设方面,一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圩镇整治,重点整治中心乡镇的圩镇,改变圩镇脏、乱、差的局面;二是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要在各个乡(镇)规划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并成立环卫所或城管中队,加强圩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管理工作,并将管理范围逐步向农村延伸。
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园区建设实现“三通一平”的目标,全面拉开城区周边工业园和中心乡(镇)工业园建设框架,跟进道路、路灯、绿化、电力、通信、管网等设施建设。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城区周边工业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并新建和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同时,要加大工程建设调度力度,加快推进中心乡(镇)的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大园区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为做旺城镇人气创造条件。
3、加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能源设施,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在这方面是有较大缺陷的,因此,欠发达地区当前要结合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一是要稳步推进公路建设,尽早完善城区和中心乡(镇)主干道以及各乡村道路建设,要通过交通设施的完善,为聚集人气、畅通物流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大城市电网、农电网工程建设和改造工作力度,通过以电力为主的能源设施项目建设,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
三、做好农民身份置换文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创造条件
富裕农民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减少农民。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吸引和鼓励农民到城区或乡(镇)圩镇所在区域居住或务工,以此取得既做旺城镇人气、又为企业输送劳动力的良好效果。结合上犹实际,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采取逆向思维促农进城。一是可通过提高农民在农村建房和审批门槛和提高土地出让金的措施,限制农民在农村建房,达到既保护耕地,又促其洗脚上岸,进城居住、进厂务工的目的。二是降低在乡(镇)圩镇所在区域建房的土地出让金,鼓励农民到乡(镇)圩镇区域建房,实现人口的区域化集中。三是加快城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为进城农民提供较为廉价的居住场所,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居家的成本。四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新市民工公寓,可参照经济适用房建设模式,以“保本微利”的销售价格向在园区企业工作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出售。
2、放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鼓励农民跳出“农门”,进镇进城,可实行在农民进镇进城后,保留其在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允许甚至鼓励其对承包经营权进行有序流转,使土地向种养能手和大户集中。同时,允许农民在到乡(镇)圩镇所在区域建房或进城、进厂后,仍享有原村级集体资产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收益,承担相应义务,使农民进镇进城放心、留厂安心。
3、为农民置换身份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对进城农民在就业、经商方面实行“一优先、二减免、三放宽、四不限”(“一优先”是指优先解决摊位;“二减免”是指减免一段时间的摊位市场管理费和工商管理费;“三放宽”指放宽登记条件、经营范围、小额信贷;“四不限“是指不限发展产业、经营品种、经营方式、发展规模”)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进城积极性。
四、做好教育资源整合文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提供动力
地方政府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乡(镇)和城区中小学倾斜,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生向中心乡(镇)和城区集中,继而带动农村学生家庭向中心乡(镇)和城区集中,这样,既能增加城镇人口、推进城市化进程,又可促使进城的农村家庭人口进厂务工,为解决企业工人短缺问题创造条件,推进工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