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棉花产业的建议
2009-08-18王利
王 利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企业产销低迷,棉花价格持续下跌,已跌破棉花种植成本,棉花购销遭遇“寒冬”。“棉花兴,彭泽兴”。彭泽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百强县之一,作为江西省最大的产棉县,素有“赣北棉乡”之称,全县植棉面积每年稳定在23万亩左右,占全省(126万亩、九江83万亩)的五分之一,皮棉总产稳定在45万担,产量占全省(260万担、九江166万担)的近五分之一。全县已有棉纺企业8家,生产能力达到15万纱锭,年产值2.6亿元,创税3千万,棉纺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是我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从2007年开始,邻省安徽的东至、望江、宿松等县开始享受国家棉花良种直补(每亩15元)。但作为棉花生产大县,我们并没有享受到国家棉花良种补贴制,因此,建议省里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棉花产棉大省(总产要达到200万担,而我省已达260万担)的地位,给棉区人民带来实惠。当前,棉区正面临着“三个急需”:
一、棉农:已是卖棉难,急需“定心丸”
当前棉花市场形势最直接的影响者是棉农。2008年因春季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棉花种植成本同比增长近30%,仅生产资料一项,平均涨幅达220元/亩,其中化肥增加140元,农药增加35元,种子增加10元,农膜增加15元,农机增加15元,达到800元/亩左右,如果加上劳动成本的上涨,每亩实际成本已超过1000元。目前农民期望籽棉收购价格在3.00—3.20/斤左右,低于2.60元/斤则无利可图。由于棉花价格跌势依旧,市场上主流品级皮棉报价在10500元左右,折合籽棉收购仅2.20元/斤左右,比年初下跌1/3,大大低于棉农的心理预期,棉农已处于亏本售棉的境地,有的农民对地里成熟的棉花也无心捡收。目前,一方面不少棉农仍在惜售,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不敢敞开收购,大量棉花存放棉农家中,已形成“卖棉难”的局面。据测算,全县还有1亿多斤籽棉在棉农家中等待出售。
我县大宗农产品为棉花。因棉花种植成本同比增长近30%,而棉价却同比下降30%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民收入的增长。初步匡算,即使按目前价格计算,仅价格因素,我县农民从棉花上将同比减收近300元,全县农业工总产值将至少减1.2亿元。由于2008年植棉大户亏损严重,全县种植大户及棉农的种植意向下降明显,今年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流通企业:购销已倒挂,急需“救市主”
2008年的收购市场格外冷清,小轧花厂小棉商基本退市,大企业进退两难。目前大部分收购企业以观望为主,由于棉花价格已处于螺旋式的下降通道中,收购加工企业收棉越多亏本越多,9—10月份开秤收购的企业,成了亏本“专家”。棉花收购仍延续前期购销倒挂局面,企业就是有资金也不敢收购,怕收购越多,亏本越大。据统计,我县至2008年12月2日止,全县共收购籽棉1800万斤,不及往年的30%,其中90%来自安徽、湖北等地。由于销售市场几乎停滞,棉花加工已形成较大亏损,虽然国家对大包棉花12600元/吨价格进行收储,但进储条件非常苛刻,我县400型加工企业现已加工皮棉2000吨左右,因受收储指标限制,也不敢轻易收购,对收购价格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近一年内棉价持续下降,造成棉花加工企业利润降低,我县的棉花加工企业由去年的40家减少到35家。
三、纺织企业:前退已两难,急需“组合拳”
纺织行业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中小企业关停并转,大企业开工率下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棉价频频下跌,不仅没有降低纺织成本,反倒对后来产品形成新的亏损。浙江华孚集团是国内较大的民营龙头企业,以生产色织纱闻名,过去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应接不暇,现在出口订单下降20%以上,小订单也开始接受。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县纺织行业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江西华孚纺织10月份以来出口交货值几乎为零,出口值同比减少150万美元,产品库存增加1000吨;宏锦纺织由于牛仔服装出口受阻,导致牛仔系列纱减少一半,由原来600吨下降到300吨,产品价格也下降了1000元/吨;银海纺织产品积压;永加纺织明年生产订单、宏锦纺织出口订单无着落。全县8家纺织企业,由于产品销售不畅,货款拖欠严重,库存产品因国际国内棉价下跌不断贬值,纺织生产已陷入困局。
四、发展棉花产业的建议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棉花产业涉及到种植、收储、纺织、印染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庞大,且是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棉花产业出现一系列价格倒挂,将对棉花市场稳定及今后的棉花生产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因此,建议国家财政要对棉农进行补贴的棉农目标价格直接补贴机制,从长远保护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和棉农的根本利益。利用国家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建立棉花和纺织产业的长效发展机制,制定棉花和纺织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国家对棉花和纺织产业的扶持救助力度,稳定棉花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价格,避免棉花产业出现大起大落。
第一、要尽快建立履盖产棉区的棉花直补等相关政策。2008年棉价大幅下跌,而粮食价格提高,造成粮棉比价差距拉大,棉花连年稳产高产的良好局面难以维持。建议要加大对棉农的保护力度,力保棉业稳定发展。建议实行棉花良种补贴普惠制。棉花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但可以降低植棉成本,而且还可以起到推广棉花优良品种的作用,采用粮食、油菜直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放给棉农,实现补贴产棉区全覆盖;在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对棉花生产也进行“综合直补”,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冲抵农资涨价等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对产棉区已享受的粮食直补(11.8元/亩)和农资综合直补(41.2元/亩)和追加补贴(5元/亩)要继续予以保留。
第二、要完善收购定价机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目前我国棉花的定价权并没有完全放开,发挥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农发行负责制定棉花收购的指导价。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大,严重影响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不利于棉花生产的稳定。建议国家要对棉花生产进行全面调查测算,象粮食一样,对棉花也制定最低保护价,国家补贴差价,切实保护棉农利益。据测算,全国一年棉花产量670万吨(约1.3亿担皮棉)左右,折合籽棉约180亿公斤,按2008年的市场价格测算,每公斤补贴0.8元就可达到去年的水平,全国只需资金150亿元左右。
第三、要加大收储力度,建立国家、省两级储备。国家继续增加收储规模,也可宣布托底收储,对大包棉和小包棉一视同仁,尽快将收储价格传导到收购市场,真正起到保护农民的作用,同时也能带动业内信心,使产购销正常运转起来。以彭泽县为例,目前只争取到国家270万吨国家储备棉临时收储计划中1000吨的收贮指标,但相对于全县2.4万吨的产量只是杯水车薪。建议在加大国家收储的同时,调动地方财政力量,建立国家、省级两级储备,以平抑市场,调剂余缺,缓解供求矛盾,保护农民利益。
第四、要在主要产棉区扶持大型棉花龙头企业。重点帮助他们解决信贷资金、税收优惠等问题,通过国家扶持,市场化运作,提高其抗风险能力,承担起保护棉农的责任。对棉花流通企业方面,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棉花龙头企业,采取收购、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形式,改造现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收购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上游与棉农和棉花合作社对接,下游与骨干纺织企业建立稳定供货渠道,提供优质品牌的棉花原料。
第五、进一步加大对国家优质棉基地县的支持力度。国家优质棉基地县是国家棉花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棉花生产安全。建议国家在优质棉基地建设中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棉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尤其是小水利“吃老本”问题。
第六、走科技兴棉之路,解决棉花产业投工投劳过多等问题,提高棉花生产效益。在大宗农产品中,棉花是劳动力密集性农业,每亩棉田的人工投入在20个以上,精耕细作的话要超过30个。要在种子培养,人工栽培、棉花采摘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提高产量,减少人工投入,加大机械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棉花生产成本,同时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时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增加棉花产出效益。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