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医传承,收获学人良知
2009-08-17张云静
张云静
养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从秦始皇的炼丹求生到魏晋士人的道骨仙风,各朝各代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止息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中国老百姓对中医和养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但充斥市场的有关中医保健的图书,鱼龙混杂。如何给百姓传递正确的养生知识,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刊近日采访了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先生,从一个以出版医药书籍为主的出版社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医养生的状况和相关书籍的发展趋势。
博览群书:据了解,学苑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是文史类图书,出版社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医药方面书籍的?
孟白:十分抱歉,我先纠正一下。我社在1999年定的出版方向是以中华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为主导,不是限于文史类图书。我来学苑出版社的时候,出版社刚成立五六年,当时尚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只要能赢利的书,我们都出,包括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涉及的类别非常广。后来才有所偏重,逐渐往医药这边倾斜。我社的主管主办是九三学社中央,上一届和这一届的主席都是著名医学家、院士,这对我们偏重医药的出版也有些影响。在逐渐摸索中,我们更偏重的是中医中药。因为西医图书的出版在当时做得已经很成熟了。而出中医方面图书的出版社虽然也不少,但并没有形成“垄断”。而且,中国传统医药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近十年更侧重中医中药。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压力比较大,不过,当时就想,即使赔钱也做,要先占领这块地盘。就这样慢慢地坚持下来了,现在我们在医药卫生这方面做得比较游刃有余了。
现在主要是对中医古籍和名医医案的整理。我一向认为创新要在对过去的学术、文献尽可能充分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才不至于沙上筑塔。中医讲究的是意会,靠的是感悟,而过去行医的人文化水平有限,各人对经典医药书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别,一些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在传承中也难免会流失。我社与一些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整理工作,究木之本、溯水之源,即所谓正本清源。希望对中医的传承能够有所帮助。
博览群书:学苑出版社只定位在中医一方面吗?怎样继续深入下去呢?
孟白:要讲深入下去,就得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路子。中医讲经络,但经络到底是什么?总不能老讲些虚幻的东西,科学上能解释吗?为什么针灸耳穴可以医胃病呢?这在西医上似乎是很难讲得通的。有位学者,也是我社的作者,她本身是学西医的,博士学位是在德国拿的。她提出了一种假说:中医讲的经络,在物质上是通过生物电电流实现的,这个假说是否成立,有待多学科专家再研究,但这是一种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的尝试。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国和外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在对一些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化学、生物分析,比如说板蓝根。但是,大家都知道,中药是讲究配伍的,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因人而异,年龄、性别、体质不一样,季节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仅对单味药分析意义不大,还要再对处方中各味药混合产生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刚刚开始,今后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成果。
博览群书:中西医的结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孟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路子很宽,当然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种专业的人士一起合作,而且可能会用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出版社就是希望把不断产生的成果出版,来唤起更多人的兴趣。为中西医的结合做出一点贡献。
博览群书:现在一些出版社忙于出版各类畅销书,市面上各种养生保健的书也很畅销,商业价值很大。学苑出版社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孟白:全国每年出版几万种新书(不包括教材),畅销书连两千种都到不了。畅销书还是占少数的。做畅销书,有一个机遇问题。第一,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做;遇不到,强求也做不成。第二,做畅销书实际上不在内容,而在于方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版社找一些好的出版方式,这类书就容易获得市场了。再就是作为一个出版人,我追求的首先还不是商业价值,我的目标就是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书,过几十年还会有人提起这本书,还会有人用得着这本书。这才是作为一个出版人的成功。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学苑出版社的定位就在于做好专业书籍,保持自己的特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几本书籍,比如王鸿谟教授的《察颜观色》,马王堆的《从头到脚有毛病——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等,主要是面向大众的还是专业人士的呢?
孟白:这些书是面向大众的。我社也做了一些面向大众化的尝试,出版了一些非学术的但是具有学术性的书籍,这样的书比较受读者喜欢。医务工作者可以看,当作专业的参考;老百姓也可以读,学习一些医学常识。《察颜观色》是王鸿谟教授在电视台上做的讲座,讲指甲的颜色、脸色、眼睛的颜色等和身体状况的关系,内容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比较吸引人,大众和医务工作者都能看。我社的编辑觉得把这样一个节目做成书应该很有意义,就跟王教授对讲演稿做了改编,一起做成了这件事。这本书的反响挺好,三个多礼拜卖了一万三干册。王教授本身是中医世家,又是医科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是很有权威的。他几年前还在我社出版过《中华经络学》专著,这部书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工程。这也是我们与他联系出版《察颜观色》的必要条件。下一步王教授还会在天津电视台等电视台开办讲座。可以预计随着讲课的深入,《察颜观色》的销量还会增加。
博览群书:最近曲黎敏教授很多谈中医养生的书,比如《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在书店卖得很火。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马王堆的《从头到脚有毛病——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逆风而动,指出了曲黎敏书中的错误。出版社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担心有人说借机炒作吗?
孟白:我一直认为,曲黎敏的书不错,绝大部分内容是确切的、有意义的。而且曲黎敏现象像于丹现象一样,即便他们讲的内容有个别不准确之处,但起码让老百姓对这方面东西感兴趣了,把学术内容向大众普及了,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于丹也好,易中天也好,他们讲的是历史和文学,个别地方说错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曲黎敏讲的是医学知识,如果有差错,会对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受众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内容必须严谨,是不能出错的。当然我们出这本书,包括写书的作者,绝对不是针对曲黎敏,只是出于一种专业人士的良知,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的不良影响。我们要表达的想法就是,专业的事情应当由专业人士讲,医疗保健的问题应当由真正从事医疗专业的人讲。也提醒写书的作者,以后写书要严谨。
当时也担心有人说是在炒作,接这本书的时候我犹豫了两个礼拜,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在我读了书稿之后,认为作为学者
和出版者,有责任指谬纠偏。但是这本书发行得不太好。原因是书店里曲黎敏的书正卖得很火,两相权衡,书店还是先保证曲书的销量。我对此也无所谓,我们会在一些医学的网站上发布书的内容,老百姓可以免费浏览。只要能达到纠错、保证百姓得到正确医药保健知识的目的,就可以了。
博览群书:现在医药方面的出版社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学苑出版社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呢?
孟白:找空白点。现在竞争得很厉害,想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太难了。但某些领域虽然做得很透,看似没有空间了,但还是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可供挖掘。空白点有两种,一种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比如我们社推出的《察颜观色》一书,就从色诊或者说比色诊更宽的领域入手;再如我社和群言出版社合出的《新农村卫生健康手册》,面向农村,虽说定价达到39元,但因其内容实用,已经发行了近十万册。还有一种是在一些新的学科,尤其是一些学科交叉中产生的分支学科里寻找空白点。中医中药发展比较慢,新空白点比较少,不易发掘,但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好的成果。这对图书出版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比如中西医的结合,就有相当的发展前景。
博览群书:现在老百姓保健意识提高了,对各种养生类图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市面上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尽管琳琅满目,但质量良莠不齐,读者在选择上有些无所适从。您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读者在这些书的选择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孟白:很难提出有用的建议。只能是读者通过比较、知识积累逐步提高鉴别能力,进行“自然选择”,没有更好的办法。实际上,市面上的医学类书籍大部分还是好的,内容即使有雷同也问题不大。一些问题比较大的书籍国家也会通过一些相关制度给予限制和禁止。我希望媒体多向老百姓提供一些有用的健康知识信息,通过向老百姓普及医学知识和医学常识,逐渐提高老百姓对这些书的辨别能力。
博览群书:关于学苑出版社以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打算?
孟白:我想,出版社涉及的领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出版社转制后还是文化企业。现在有几个领域我们已经迈进去、扎下来了,文史考古、医药卫生、民间文化方面,就把这几个方面做深下去。如果要开拓新的领域,可能要联合其他方面的力量,进行重组整合。比如民间艺术、拍卖典当这些方面的书今后可能会涉及一些。别人都在关注的东西,我们可能就不会再去涉及,比如前面提到的畅销书,重复没有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过去十几年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我社都坚持不辍,而且已经获得海内外这一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今后没有理由不把它当作我们的发展重点。学苑出版社出生时先天不足:一没资金,二没资源。随着不断的开拓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开垦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