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牛吃草”想到培训
2009-08-17林轩
林 轩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培训投入与其他投入相比,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长远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认为:通过培训,能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然而有的企业却喊出了与此相悖的口号:培训是一种浪费!
培训真的是一种浪费吗?如果我们将员工比喻成牛,将培训比喻成草,那么牛不吃草,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从牛的角度考虑:
☆牛不吃草,可能是牛生病了——员工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牛不吃草,可能是牛累了——工作压力太大,不想额外培训。
☆或者是牛吃饱了——培训f的知识与员工自身的需求不符合。
不管是牛生病了还是牛累了,最重要的是调整好牛的状态。不健康的牛即使想吃草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员工如果无法认识到培训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再好的培训也无法让员工获得收益。企业在培训前要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让员工明白培训不仅是针对员工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是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特别在企业遭遇经济寒冬的今天,培训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平均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如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调查表明,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收益说明了培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盈利了,员工的福利与待遇好了,工作的积极性也上去了,对企业来说,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牛吃饱了,并不意味着它不想吃了,只能说明它对某一类草厌倦了。如果员工某些方面潜能已经被开发了,那么就像是吃厌了某一类草的牛,无论那块草多么鲜美诱人,都不能引起牛的注意力。一些经常参加培训的员工认为:“培训没有新内容,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没有实操能力的师资,都是请外行人来讲,隔行如隔山;不知道员工最想听的是什么,工作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问题导致员工对培训的反感心理,从而认为培训是一种浪费。
培训的内涵是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补足和技能的训练。当然,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也很有可能是草的问题。
☆或许牛是饿着的,因为草中看不中吃——培训J是否真的能提高技能?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曾进行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3%的公司会评估培训对提升工作绩效的价值。目前,许多公司对于培训绩效的衡量仍停留在以培训次数、时数、经费执行率为评估指标的阶段,主管们尽量让员工去受训,并期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取得一些成效。
培训界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理论,那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与其忙着规划一大堆培训体系及年度计划,不如先好好思考企业缺什么?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企业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在培训中重点将这种不足加以弥补提升,这样培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为此企业在选择培训课程上要注意两点,一要选对课程,二要针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效益评估。无法提升工作绩效的课程就不要举办了。
☆放牛的人认为这块草好,但牛不喜欢吃——培训课程对员工是否有具体的帮助?
放牛人觉得草好吃,只是单纯看草的表象,他无法像牛一样,通过味觉、嗅觉来判断。从企业角度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能否真的利用培训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被培训的学员是否已被激发出学习的动机及意愿。百事可乐公司对深圳270名员工中的100人进行一次调查,这些人几乎全部参加过培训。其中80%的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87%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了更好的理解。
放牛人在牛吃不吃草的环节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放牛人事先了解了牛是否健康,草是否新鲜,才能确保让健康的牛吃上新鲜的草。培训也是一样的道理,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只有先了解当前整个运作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弄清楚这个环节通过培训能够得到弥补和加强,随后制定出完整详细的培训计划,这样的培训才能真正意义上给予企业实质性的帮助。
牛—草—放牛人构成了一个合作的、和谐的整体,如何把这种整体的关系进一步凝聚成团队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让我们进步去探讨牛吃什么草,以及放牛人选择什么样的草和什么样的牛,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战斗力。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最好的员工并不是最有才能的员工,而是最适合自己公司的员工,那么我们在培训上当然要强调什么是最适合的,这里的最适合也就是选择最适合的课程。如果我们选择的培训并不是最适合的,就构成了培训上的浪费,这种浪费是很可怕的。一方面浪费了公司的资源,另一方面浪费和消耗了员工的工作激情。笔者认为,要处理好牛—草—放牛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整体上形成种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也是培训意识,更是一种员工意识。
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培训意识呢?从我们探讨的牛—草—放牛人的关系中已经认识到,即使三者都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但是也不能够保证最好的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培训前,或者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重视员工的培训意识,没有把员工的培训意识进行很好的引导和梳理,我们在开始培训的时候就不能真正制定出适合员工和企业建设的培训方案,那么培训意识如何加强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同时根据工作的特点来制定差异化的员工培训体系;
☆在培训前进行预训,让培训员工有一个自我的认识过程,并根据工作特性和工作岗位不同,进行对岗思考:
☆培训更是一种自我能力和状态的休整,在进行知识结构培训前可以先进行自我兴趣发动。自我兴趣发动包括团队游戏、公司活动以及自我的心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