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后人的人生际遇
2009-08-17陈远
陈 远
90年前的5月4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他的两个学生——罗家伦、陶希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历史。
他们的子女际遇不同——蔡啐盎,蔡元培之女,留居大陆;罗久芳,罗家伦之女,定居美国;陶恒生,陶希圣之子,随父赴台。“五四”运动和父亲的经历,对3名“五四”后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
蔡睟盎,中共党员。生于1928年。儿时曾跟随蔡元培去香港,1949年留居大陆,现居上海。
女儿的选择
蔡元培去世的時候,蔡啐盎只有12岁。她对于父亲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五四”运动,更多的了解,还是随着自己生命的过程而逐步加深的。这仿佛是那一代人子女的共性。
上中学时,蔡啐盎跟随父亲到了香港,当时,蔡啐盎周围的同学没有人知道她是蔡元培的女儿。她也不对别人讲。
她的生命与父亲发生更紧密地联系,还是在后来。
在蔡元培的藏书中,有一本朋友送给他的《西行漫记》。蔡啐盎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了这本书,并对她一生产生了影响。1944年,蔡睟盎在上海交大读大学,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又参加共产党,“那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秘密地看到毛主席的著作,知道毛主席对‘五四运动是肯定的,所以在进步同学之中对于父亲的评价也很高。”
她坦陈:“入党这件事,更多的是受到了时代的影响。父亲的影响,只是希望我们子女都能做有完全人格的人,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起过共产党。”
1949年之后,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政治运动也开始频繁,很多人开始受到批判,最初,并未殃及蔡元培,但是也不再“提到他了”。
1968年五六月期间,有人到蔡啐盎家中去抄家,他们对蔡啐盎说:蔡元培是反动军阀。
蔡啐盎回应说:“他不反动,并且,他不是军^。”
那时的蔡啐盎,担任上海社科院生化物理研究所的党总支副书记,一下子成了走资派,她的罪名是:“反动军阀蔡元培的孝子贤孙”。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蔡啐盎为父亲提早“翻了案”。
“就是在抄家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红卫兵在墙上贴出来的毛泽东致蔡元培的一封信,内容是毛主席希望父亲能敦促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抗日,落款是湖南革命史料。我赶快站在马路上把这封信抄了下来。我自己留了一份,然后又抄了一份交给了那些抄家的人。他们来的时候,还大喊着口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但是他们看了那封信,很吃惊,还怀疑那封信是假的。当时他们走了,第二天再来的时候,他们就变得很客气,说他们来不是抄家,是帮助我们整理敌伪资料。”
从那以后,蔡啐盎的处境好了一些。
现在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的蔡元培故居,是当年蔡元培在上海租住的房子。1949年之后,蔡啐盎和弟弟蔡怀新一直居住在那里。1984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蔡元培故居可以开放展览。
2000年,故居成了现在的样子,蔡怀新写了一篇长达29页的解说词,那里也开始有了专职解说人员。
罗久芳,无党派。生于1934年,1948年出国,1955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主修近代史。现居美国。
拉近那个时代
罗家伦是“五四”时期的主将之一。“五四”运动这个概念,最初就是由他提出,然后获得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认可。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学生上街的建议,也是罗家伦首倡的;那一天的宣言,出自罗家伦的手笔。
和其他“五四”时期名人的子女不同,罗久芳当年既没有留在中国大陆,也没有跟随父亲罗家伦去台湾,这让她的生命轨迹很少受到过去动荡时代的干扰。罗久芳说,那是她的幸运。
1949年后,罗家伦前往台湾,妻子则在澳大利亚工作,夫妻俩商定让女儿到澳大利亚读书。“他们觉得那时候的台湾也不稳定。”罗久芳说。
1962年到1964年期间,罗久芳的丈夫到台湾大学讲了一年多的课,罗久芳也回到了台湾,才经常见到父亲。
罗久芳真正了解父亲,还是在罗家伦去世之后,她开始整理父亲留下来的文稿。他发现父亲后来在台湾的20年里,也收集了不少东西。和父亲生命交集很少的罗久芳,开始进入了罗家伦曾经生活过的时代。
现在,75岁的罗久芳仍然在整理父亲留下的文稿,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把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拉得更近一些”。
陶恒生,无党派。生于1931年,1949年跟随父亲陶希圣去台。现居美国。
“当了一天共产党”
高中时,陶恒生在南京读书,“五四”的烙印,已经通过教科书打在了他的身上。陶恒生的高中课本上就写到,新文化运动是由“五四”运动发扬光大的。“那时候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
在陶恒生的记忆中,他们那个时代的高中生,爱国情绪非常高。高二时,陶恒生曾参加过一次对政府的静坐活动,被警卫拿水枪冲得很狼狈。等回到家,父亲对他说:“你回来啦?你当了一天共产党啊。”
当时陶希圣在国民党政府核心机构任职,“但是也从来没有制止过我。”
1948年底,陶恒生跟随父亲去了台湾,但是姐姐陶琴薰则留在了大陆。
“姐姐后来受了很多苦,那是当时没有想到的事。父亲曾经为姐夫安排好了到台湾之后的工作,但是姐夫不听,姐姐更是反感:‘凭什么你要安排我们的事情,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这种思想,其实是从‘五四运动一路遗传下来的。”
陶恒生初到台湾的时候,台湾人心也很不稳,国民党对于思想控制得很严。
那时候台湾社会上对“五四”的评价也变成了负面的,认为“五四”造就了自由主义,对国家不利。但是在学生中间,对于“五四”的看法并没有改变,“我们就是觉得国民党愚蠢,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搞成那样子。但是那时候做学生真是可怜,不敢多说话。”陶恒生说。
陶恒生说,他永远记得那个细节: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陶希圣一家因为房子被炸掉,有家归不得,一家人露宿街头。陶希圣把陶恒生几个兄弟叫了去,对他们说:“你们这几个孩子,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千万不要去搞政治。”
陶恒生,这个中学时代的愤怒青年,到大学时代选择以工科为业,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陶恒生此后离开台湾到南洋工作了二十余年,后来定居美国。
摘自《中国周刊》2009.1